9月1日,招商银行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簿记发行了2022年第二期绿色金融债券,这是我国首单适用于《中国绿色债券原则》的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债券。《中国绿色债券原则》于7月底正式发布,该原则在绿色金融债券募集资金用途、存续期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规范和完善,进一步提升了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BI)指出,全球向绿色能源转型提供资金的势头正在迅速增长,明年全球绿色债券发行量有望达到1万亿美元。
■■ 中国绿债发行量突出
随着《中国绿色债券原则》的正式出台,我国绿色债券发行量迎来新高峰。招商银行表示,作为商业银行适用《中国绿色债券原则》的“首秀”,这单发行规模达100亿元人民币、债券期限为3年期、票面利率为2.40%的绿色债券,进行了全面对标。
经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证监会同意,绿色债券标准委员会于7月29日正式发布《中国绿色债券原则》,该原则充分借鉴国际通行标准,同时结合我国绿色金融发展自身情况,进一步统一和明确了我国绿色债券的品种定位、发行管理要求、绿色项目评估与遴选规范、募集资金管理以及信息披露等规范,旨在推动我国绿色债券市场与国际绿色金融标准的进一步接轨。在此背景下,我国绿色债券投资正在迎来新一轮窗口期,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中金公司固定收益部全球信用业务负责人陈振宏表示,我国宏观政策方向为绿色债券市场发展带来广阔空间。
CBI首席执行官Sean Kidney也强调:“中国已经设定了强制性的绿色债券指导方针,这意味着中国的绿色债券将率先获得国际认可,将进一步稳固中国作为全球绿色债券发行领军者的地位。”
我国绿色金融债发行量加速增长一方面基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引领下的低碳产业爆发式发展带来的庞大绿色融资需求,另一方面则得益于不断完善的激励政策机制。当前,我国金融业正在加大优质绿色项目的投融资布局,不断提升绿色服务能力。随着我国绿色发展顶层设计的不断完善、绿色金融标准的加速统一,绿色发展政策支持工具的积极推行,我国绿色债券市场将出现质的飞跃。
■■多国绿债市场日渐活跃
东南亚国家是绿色债券发行潜力股,新加坡、印尼、泰国都在积极发行绿色债券。2017-2019年间,印尼占据东南亚地区绿色债券发行规模的半壁江山,发行绿色债券获得的资金主要用于绿色建筑和绿色能源领域。
《联合早报》8月5日报道称,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发行的首批绿色新加坡政府基础建设债券,获得机构投资者的热烈反应,收到的认购额超过53亿新元,认购率超过一倍。这个50年期的主权绿色债券票息率为3.04%,是新加坡2030年前发行350亿新元(约合250亿美元)绿色债券计划的一部分,也是新加坡政府首个50年期的债券。
德勤指出,绿色债券可以帮助东南亚国家以较低的利率获得融资,因为债券购买者将绿色投资视为回馈社会,向更环保的商业模式转变,也意味着以更精简的模式,使东南亚国家更高效地利用资源。
欧盟和日本则有望于明年刷新各自绿色债券发行量纪录。欧盟计划发行高达2500亿欧元的绿色债券,为下一代欧盟计划提供资金,而日本则计划明年发行价值高达1570亿美元的新型主权债券“绿色经济转型债券”,为未来30年的脱碳化融资。
澳大利亚的政权更迭也极大提升了该国绿色能源投资者的情绪,给该国绿色债券市场带来了积极影响。随着新总理安东尼·阿尔巴内塞走马上任,新政府日前通过立法确定了减排目标,即到2030年将澳碳排放量较2005年水平减少43%。Sean Kidney表示:“澳绿色债券市场‘干涸期’即将结束,预计未来会看到大量新债入市。”
彭博社指出,澳绿色债券市场今年有望创下该国迄今最大发行规模,截至8月底澳已经发行了总计46亿澳元的绿色债券。
■■绿债投资亟待寻求新卖点
不过,随着绿色能源和可持续项目的债券投资者变得愈发成熟,他们对绿色债券的“胃口”也将变得愈发“挑剔”,绿色债券市场亟待寻求新“卖点”。近年来,大量绿色债券挤入市场,其中掺杂漂绿行为或虚假环保宣传的“不合格债券类型”,这促使投资者在购买绿色债券方面变得更加谨慎。
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不断反复,俄乌冲突引发的地缘政治危机导致全球能源价格飙涨,欧美多国正在经历有史以来最为严重的能源危机和高通胀,全球经济增长放缓预期加速走强。在此背景下,大批债券发行人开始暂缓发行活动,绿色债券同样受到波及,目前债券投资者普遍持观望态度。
CBI数据显示,上半年,全球绿色债券及相关债券的交易量受到不小打击,绿色、社会、可持续发展、能源转型等债券的交易总额为4178亿美元,较去年同期下降27%。评级机构穆迪可持续金融分析师Matthew Kuchtyak指出,今年绿色债券发行量预计将与去年大致持平。
事实上,投资者愿意为绿色债券支付的价格与更传统的债券之间的差距正在缩小。欧洲金融市场协会指出,在欧洲绿色债券市场,这一差距已经从2020年的超过9 个基点缩减到目前的1-2个基点。
这意味着,长期来看,绿色债券发行人的优势会不断缩小。《金融时报》指出,当一个独特的卖点开始成为一个无处不在的卖点时,价格就会受到影响,绿色债券也不例外。业内认为,更严格的监管审查和可持续性规则,可以给绿色债券市场注入活力,并为培育更大规模的市场铺平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