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激光设备、反应堆模拟体、精密仪器平台……实验室里,何少华对照着修改完善的实验方案,开始了新一轮模拟测试。就在一旁的研讨室里,他和团队成员刚刚就核反应堆部件维修的工序设计和工具研发结束了一场热烈讨论。
参与20多次秦山核电换料大修和10多次国内外其他核电厂大小修工作、主持完成反应堆顶盖驱动机构修复等10多项重大维修任务……何少华27年扎根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自行建造的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始终保持着安全检修的纪录。
“面对复杂故障,需要用特有工艺和专用装备,在严密的设计指导下,执行特定对象或者部件的修复。”谈起核特有维修技术,何少华将其和中医类比,“科学的步骤方法以及相应的工具都很重要,就像中医抓药,既要有药材,也要知道怎么组合。”
2006年,中国援建的国外某核电站出现故障。作为技术总负责人,何少华带领团队主动承担起该核电站堆内构件水下修复工作。
故障由反应堆堆芯中的辐照监督管磨损引起,问题虽已明确,但制定水下辐射环境中可行的维修方案并研制出操作工具,却是一大难题。“要设计好检修方案,用工具代替人。”何少华说,“在一些情况下,即使流程设计好了,对应的维修设备也不一定能研制出来。”为此,他和团队连续两个春节坚守岗位,不仅要尽快完成水下电火花加工、水下测量、水下输送定位夹持技术等研发,还要完成系统、设备、工装的联合试验。
功夫不负有心人。何少华和团队最终提前完成了这项高难度维修任务,我国由此成功掌握了核电站反应堆特殊环境下复杂在役设备维修关键技术。
“不仅要掌握维修技术,更要建立完整的反应堆特种维修技术体系,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何少华的目标从未改变。
1995年,从原南京工业学校毕业的何少华来到秦山核电站,从事反应堆本体维修和装换料操作。他从打榔头、锉锉刀开始练起,边练边总结,100余本厚厚的工作日志里,密密麻麻记录着维修状况、心得体会等内容。碰上反应堆集中检修,他更是废寝忘食地跟着师傅们钻研维修方法,研究制作专用工具。
1998年,秦山核电站核反应堆运行出现异常,厂里只得请来国外技术团队,最终将故障原因锁定在堆芯下部构件上的一颗螺丝钉。就是这颗螺丝钉,让秦山核电站支付了高昂的维修费用,也让何少华下定决心,“一定要尽可能多地储备相关工具和技能”。
在何少华的努力下,国家核特有职业核反应堆核级机械设备检修工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全面建立,他主持编制的《核反应堆核级机械设备检修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成为核电行业标准。以他名字命名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里,不仅技术储备涵盖核电所有复杂高放射性的水下维修,更走出了多名技术能手。
“问题有共性特征,但工艺和工具是不断变化的。我们在储备好技术的基础上,需要通过有效组合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话音刚落,何少华又埋头扎进了新一轮测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