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版:党建·副刊

中国能源报 2022年05月16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煤火记忆

■ 杜文育 《 中国能源报 》( 2022年05月16日   第 24 版)

  煤火,就是煤火炉。在豫东农村,以前都这么叫。

  豫东不产煤,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交通不发达,煤虽然金贵,却已走进寻常人家。俗话说,谁家烟囱不冒烟,这炊烟,很多就是从煤火冒出来的。

  我家的煤火,是母亲用土坯、青砖以及麦秸泥垒成的。煤火呈长方形,1米多高,中央是炉膛,炉膛口小肚子大,上面有一个铁制的火口圈,称煤火眼。火眼外摆放着一对弧形的锅圈,用来坐锅烧饭。炉膛下方是风洞,用炉条隔起来,一来通风,二来透煤渣。

  炉膛两侧,各有一个暖洞,能够充分利用炉膛的余热,烘干鞋袜。冬天下雪,棉鞋湿透,母亲总将我的鞋袜放进暖洞里。第二天起床,穿上烘干的棉鞋温暖舒适,跑起路来,坚硬的鞋底撞击地面,发出清脆的“嘚嘚”声。

  除了暖洞,我家煤火还配有一个温水锅——一个镶嵌在煤火左前方、紧挨着炉膛的小水缸。夜里睡觉前,往温水锅里添满凉水,第二天清晨,锅里的水早已热气腾腾。大冬天能够用热水洗脸,再涂点雪花膏,的确是件幸福的事儿。

  烧煤火是个技术活,除了煤质,关键在于和煤。另外,用煤火杵捅炉膛时,要由着火的性子,透出火眼就行,不能乱捅,以防将煤块捣塌。

  那个年代,农村用不起蜂窝煤,农户烧的都是散煤。烧煤前,需要加入一些黑胶泥土和煤。黑胶泥土又叫煤土,只有在坑塘或水沟的底部才能挖到,而且挖起来很费劲,但其奥秘就在于有良好的粘合性。

  多少煤加多少煤土,全凭经验。煤土多了,和出来的煤燃烧性能差,煤火容易灭;煤土少了,和出来的煤粘性不够,容易在炉膛里往下堆,往往烧不透。

  每逢雨雪后,家家户户都用煤渣铺垫泥泞道路。看这些煤渣,就能分辨谁家的煤火烧得好。如果其中残余许多黑煤块,说明没有掌握好烧煤火的技术,没有物尽其用。

  夏季雨多,道路泥泞,母亲总将煤渣垫在泥泞的路段。土黄色的煤渣里常有碎玻璃燃烧又冷却后形成的玻璃团,它们颜色发暗、表面浑圆,没有了碎玻璃的锋利,赤脚踩也不会扎破脚。

  儿时的冬天特别冷。落雪的日子,母亲将小凳子放到煤火台上,再将我抱上去坐下。我时常对着火眼,脚蹬着锅圈,双手插进棉袄袖筒,望着窗外纷飞的大雪发呆。锅圈里煨着几块蒸熟的红薯,炙烤后流着糖稀,发出滋滋的响声,香甜的味道扑面而来。

  多年后,因为节能煤炉出现,煤火退出了历史舞台。

  煤炉一般放在卧室,防煤气中毒很重要。以前烧煤火时,房子东西两面墙上有小窗,冬天门窗封得严实,唯独两个小窗只钉纱窗,不封死,以免煤气中毒。

  2013年冬季,母亲生病,哥哥将她从老宅接到了自己家。新建的楼房密封好,为防煤气,哥哥便给煤炉安装了一套白铁皮烟囱。有一回,我回老家办事,正好住哥哥家,陪母亲一晚。临睡前,我给煤炉换了煤球,并将火口、火门封好。

  凌晨2点多,哥哥敲开门,进屋查看煤炉,怕煤气泄漏。凌晨5点,我醒来后感觉头疼得厉害,确认是煤气中毒,于是急忙打开窗户,又喊醒母亲,询问她有何不适。也许是年迈,她说没什么感觉。出门前,我特意又叮嘱哥哥,让他检查炉灶。

  返回许昌后,我再次打电话给哥哥,让他细致检查煤炉,可检查数遍都没发现问题。后来,我又建议拆下烟囱检查,哥哥很快在烟囱出口处发现一个麻雀窝,烟囱看似向外冒烟,其实已经很不畅通,导致煤气回流进了屋里。 

  就这样,我匆匆陪母亲住了一夜,还发现了一个重大险情,后怕之余又深感愧疚和不安。对于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的回报实在是太少、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