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版:星辰副刊

中国能源报 2022年03月07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漫话惊蛰(节令)

■陈赫 《 中国能源报 》( 2022年03月07日   第 24 版)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是惊蛰。

  惊蛰在农历每年二月初一前后,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标志着仲春时节开始。

  惊蛰曾被称为启蛰,在汉景帝以前的文献中,有关惊蛰的表述都是启蛰。《左传·桓公五年》曾写到:“凡祀,启蛰而郊。”意指凡是祭祀,启蛰时举行郊祭,郊天之礼是周代最隆重的祭典,祭祀天地日月,皇帝亲自参加。成书于战国时期、我国最早的传统农事历书《夏小正》也记载:“正月启蛰,言发蛰也。”

  启蛰在汉景帝时被改称为惊蛰。因汉景帝名为刘启,为避名讳,便将“启”改为意思相近的“惊”。这一点在南宋经史学者王应麟的《困学纪闻》中有所记载:“改启为惊,盖避景帝讳。”

  这次改名还引发了中国节气史上的一次巨变,节气顺序有了很大调整。汉景帝之前为“立春、启蛰、雨水、春分、谷雨、清明”,汉景帝之后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唐宋时期,“启”字的避讳已没有必要,启蛰又重新被使用,不少文学作品也陆续出现其身影。如柳宗元《非国语·不藉》:“启蛰也得其耕,时雨也得其种。”南宋曹彦约《惊蛰后雪作未已阴之湖庄》:“启蛰候虫犹自闭,向阳梅子自能酸。”

  启蛰一词的使用,一直持续到唐开元年间。由于人们长期的用语习惯,著名僧人一行编《大衍历》时,再次使用了惊蛰一词,并沿用至今。

  惊蛰在历史上沿袭千年,也有众多习俗流传下来,比如祭白虎化解是非。民间传说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惊蛰这天出来兴风作浪,人们为自保,便在这天以猪血、生猪肉祭祀白虎。另外,古人想象雷神一手持锤,手连击天鼓,人类也要顺应天时,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

  “促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惊蛰时节,中国大部分地区开始进入春耕大忙季节,万物进入灵动时分,一年的希望正由此时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