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版:星辰副刊

中国能源报 2022年01月03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阳生春又来

■徐新 《 中国能源报 》( 2022年01月03日   第 24 版)

  冬至过后,各地纷纷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民间常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冬至一阳生,从此白昼一天比一天长,因所以古人认为冬至是个吉日,是上天赐予的福气,必须隆重庆贺。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意思是说,冬至这天朝庭上下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赴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祭拜父母尊长。

  冬至是家的节日,也是游子回归的节日。在南方,这天家家户户要吃“汤圆”,象征家庭和谐团圆,北方要吃饺子,俗称“安耳朵”。孩提时,每到冬至,母亲总会忙碌着包饺子,到了饭点,一家人围坐一起,吃饺子、话收成,欢声笑语,其乐融融。离开故乡多年后,很少回家过冬至,但儿时那段时光已凝固成了记忆,偶尔想起,总有一股暖流涌上心头。

  冬至大如年,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不少关于冬至的诗词。

  白居易对冬至颇有感触,他在《邯郸冬至夜》中写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描写自己人孤影单抱膝呆坐在客店的夜烛前,思家之情溢于言表。宋代朱淑真《冬至》云:“黄钟应律好风催,阴伏阳升淑气回。葵影便移长至日,梅花先趁小寒开。”诗句再现冬至喜庆热闹的场景——温柔的阳光、萌动的柳枝和含苞的梅花等表达了其对春天的向往。另外,苏轼在冬至日独游吉祥寺时写下了《冬至日独游吉祥寺》:“井底微阳回未回,萧萧寒雨湿枯荄。何人更似苏夫子,不是花时肯独来。”寒雨潇潇打湿了冬日里枯萎的花草,只有诗人才有这份独游寺庙的雅致。

  冬至时节,自然界的变化显而易见。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方冬天的田野差异显著。在北方,经受过霜雪煎熬的庄稼茬规则地点缀在空旷的田野上,恬静而状美,连绵不绝的远山银装素裹,迎候严冬的接连考验。经过雪花洗礼后的天空湛蓝纯净,几片云彩飘逸于天际。少了树干枝叶遮挡的阳光,任性地铺洒倾泻,像数不清的触角伸进每一扇打开的窗户。而南方的田野里,嫩绿的麦苗、娇弱的油菜在寒风中颤动,倔强地坚持着,埋藏在泥土中的种子静静酝酿、等待春风的唤醒。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在刺骨的寒风中,你用心去听去看,仿佛已经闻到了春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