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沈阳市和平区太原南街222号发生爆炸,截至当晚已造成4人死亡,四十多人受伤。尽管事故具体原因仍在调查中,但燃气公司已确认为燃气爆炸。而这一事故距离“6·13”重大燃气爆炸事故过去仅4个多月。如此短的时间内接连发生两起严重事故,令人震惊之余,也给我们敲响警钟。
近年来,随着我国能源供给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燃气,尤其是管道天然气成为越来越多百姓取暖做饭的好帮手。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数据,截至今年8月底,我国燃气普及率已达97.9%,其中天然气成为主导气源,仅城市年天然气消费量就接近1100亿立方米。
如此庞大的消费量和普及率,意味着燃气管道几乎遍布每个城市的人口密集区;同时,在“煤改气”和“燃气下乡”政策的推动下,天然气又加速走入寻常农家。在此背景下,燃气安全尤显重要,亟需构建完善的政策保障体系和技术支撑手段,将燃气安全风险因素做到心中有数、管理有效。
其中,对于使用年限已久的燃气管道,在严格落实常规巡检的同时,应尽快制定合理的管道更新标准和实施方案,将老化管道安全隐患及时掐灭;同时,近年来农村“煤改气”在多项考核压力下难免存在仓促施工现象,甚至被频频爆出施工队伍无资质、施工过程不规范等种种问题。将这一部分燃气设施列为安全管理重点尤为必要。
然而,归根结底,保障燃气安全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上级政策立法、中层贯彻落实、终端个人操作。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稍有松懈,就有可能让整个链条的努力付诸东流。因此,加强燃气行业相关人员的责任安全意识、严格工作考核规范,加大对有“前科”的燃气企业处罚力度并建立准入“黑名单”,提高燃气安全工作抽查频率等必须落到实处,进一步升级燃气安全管理措施已经迫在眉睫。
安全是天然气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保障用能安全、打消用户顾虑是天然气产业继续发挥清洁低碳优势、助力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素质”,因此对于燃气行业来说,安全,再怎么重视都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