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桂飘香,黄花盛开,又是一年重阳。
明代文学家张岱在《夜航船》中说:“九为阳数,其日与月并应,故曰重阳。”农历九月初九,月日均是九数,双阳相重,“九九”谐音“久久”,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之意,而且秋季是收获季,古人便认为这是吉利日子,适宜结伴出游、登高远眺、佩戴茱萸、赏菊、饮酒、赋诗。历代文人雅士也为此留下无数诗篇并传颂至今,让重阳节充满浓厚的传统文化韵味。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脍炙人口,生动描绘了重阳登高插戴茱萸避邪的习俗,也表达了游子怀乡思亲的情感。作为一种秋季成熟的椒科植物,茱萸味芳香浓郁,可食亦可入药,有驱虫去湿、逐风邪、消积食、治寒热、利五脏等功效,有益身心健康。所以,每逢重阳节,古人采摘茱萸枝叶和果实插于发间,或佩带于臂,或放进随身的香囊,登高游兴怀远,辟邪治病消灾。
关于重阳登高习俗的起源,南朝梁人吴均在《续齐谐记》中记载:“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厄,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消。景如言,举家登山。”这说的就是著名的“桓景避难”的故事。其实,重阳节正值小阳春,天高云淡,风清气爽,适宜外出,人们登高远眺,览尽绮丽风光,心旷神怡,豪情满怀。比如,山水诗人谢灵运为登高方便,还专门制作了一种前后装有铁齿的木底鞋,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如履平地。当时的人们争相效仿,并名之日“谢公屐”。李白曾有诗日:“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菊花是长寿名花,婀娜多姿,千姿百态,以傲寒斗霜的品性成为生命力顽强的象征。重阳一到,秋意渐浓,霜重露凝,唯有菊花傲然而开,生机勃勃。因此,农历九月被称为菊月,重阳节又被称为菊花节,赏菊、饮菊花酒自然也就成了一种民间习俗。
陶渊明爱菊,他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汉代刘歆所著《西京杂记》里曾说:“菊花舒时,并茎叶,杂黍为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在古代,菊花酒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可使人延年益寿。
如今,传统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涵义。我国将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正式定为“中国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增添了浓浓的人情味和深刻的文化底蕴。今又重阳,我们不妨抽点时间回到父母身边,陪他们一起漫步菊香丛中,观花赏景,或者围坐一桌吃碗长寿面、饮杯节日美酒,聊聊家常,尽情享受天伦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