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版:星辰副刊

中国能源报 2021年09月06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大坝“诊脉人”

■李超然 《 中国能源报 》( 2021年09月06日   第 24 版)

  我出生在龙羊峡,小时候总听父母提起它,长大后,终于有机会目睹它的真容,也由此被这座“黄河第一坝”深深震撼。多年后的今天,这座灰色的巨型建筑依旧岿然屹立高原,默默见证着黄河水电人的奋斗历程。

  现在我要讲述的,是一群爬高走低,穿行在高崖和草木中的人,他们工作在常人的视线之外,是跟大坝最“亲近”的人。作为龙羊峡大坝的安全监测者,他们被称为大坝的“诊脉人”。

  27个观测项目和班组内业,其中内外观测点3305个,包括上下游水准观测测点,六、七号地段二等水准网观测测点、坝址区平面变形控制网测点、G4变形监测网测点、GPS控制网测点及一年6次的GPS监测网测点……这是一支不到20名人员组成的大坝测班队伍每月要完成的工作。

  “观测工作其实就跟‘大夫’一样,要对大坝做到‘望闻问切’,及时诊断并分析,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上报。”电力技术公司驻龙羊峡水电站观测班班长高世宇这样形容自己干了20多年的工作。

  远远望去,大坝两侧只有悬崖峭壁一样的群山,哪有路?“很多工作地点都是‘纯天然’的,不仅空气好,还能看到各种各样的动物,野兔、野鸡,还有岩羊,甚至还有蛇。”观测班李师傅打趣道:“观测班的师傅都具备鹰的眼,蛤蟆的肚子,兔子的腿,爬山时一个个堪比岩羊呢。”

  自然野趣的背后,是随时存在的危险,出行观测至少两人一组,既为了工作需要,也为了安全考虑。

  龙羊峡上下游50公里水准测量工作是一项耗时近三个月的“大活”,无论严寒酷暑,刮风下雨,观测小组每天早上6点半出工,每天连续工作6—8小时,往返100公里,肩扛10斤多的仪器,手提4斤尺垫,穿行在崎岖山路之间和陡峭悬崖之上。

  黑暗、潮湿、泥泞的廊道里有很多观测项目,幽暗狭窄的环境里,埋设着钢筋计、温度计、测缝仪、正倒垂等监测设备。正是借助这些设备,龙羊峡大坝的关键“体征”可以直观展示出来。

  在观测班,经验重要,精度同样重要,因为精准是观测工作的生命线。在观测现场,我目睹了各种各样的观测仪器,国产的、进口的,自动采集、人工观测……尽管样式千差万别,但对观测质量的终极追求始终是观测人不变的目标。

  这种用眼睛看、长期上手操作并用双脚走出来的经验,是龙羊峡观测队伍的宝贵财富,这是一种脚踏实地、坚韧慎独的工作作风,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的龙羊峡精神。

  一年四季,日复一日,观测班的“诊脉人”严密观察着龙羊大坝的脉动。透过一份份令人放心的观测报告,观照出他们守望、跋涉和挥汗的身影。

  (作者供职于国家电投大坝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