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版:星辰副刊

中国能源报 2021年08月16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七夕晒书

郑学富 《 中国能源报 》( 2021年08月16日   第 24 版)

  七夕节是我国的民俗大节,除了丰富多彩的七巧活动外,还有一个特殊的习俗——晒书。记载周穆王(约公元前九世纪)驾八骏巡游天下的《穆天子传》就有“天子东游,次于雀梁,曝蠹书于羽陵”的记载。

  据说,七夕晒书由晒衣演变而来。“七月七,晒棉衣”的风俗源于汉代。汉武帝有个宫苑叫建章宫,宫北为太液池,池的西边有晒衣阁,每年七夕时,宫女便在此晒衣服。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七月七日,曝经书及衣裳,不蠹。”说明东汉时期就有了七月七晒书的风俗。

  古人选择七月七日晒书,是因为七夕刚刚经历阴雨连绵的夏季,正值天高云淡、气候干燥的初秋时节,阳光充足却不甚毒烈,此日晒书,既能起到干燥去霉的作用,又可驱除藏匿于书卷中的书蠹。

  建安六年(201年),22岁的司马懿在家乡河内郡为官。曹操唯才是举,听说司马懿有才学,就想征召他到自己的司空府任职。而司马懿看到东汉风雨飘摇、国运凋零,不愿在曹操手下为官,但曹操当时八面威风,不敢得罪他,便以自己患风痹症,生活不能自理为由拒绝了曹操。曹操认为可能有诈,派人夜里到司马懿家中察看,果然发现司他躺在床上一动不动,便信以为真。可七夕这天,司马懿命人在院中晒书,午后暴雨突至,他一着急,忘了自己装病,起身跑出去收书,恰巧被一个婢女看到。曹操得知后大怒,下令让他立即前来任职,否则即刻收押,司马懿只好乖乖赴任。

  另外,民间还有唐代高僧玄奘晒经书的传说。玄奘师徒从印度取经回国,经书被河水打湿。当太阳升空高照时,他将经书放到高崖大石之上,一一晾晒。所以,佛教寺庙有翻检曝晒所藏经书的习俗。

  南北朝时期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记载了一则趣事:东晋名士郝隆,生性诙谐,年轻时无书不读,有博学之名。在大司马桓温帐下做“南蛮参军”,后来辞官回乡隐居。七夕这天,见富裕人家曝晒绫罗绸缎炫富,他就仰躺在太阳下,露出腹部。人家问他干什么,他回答“晒书”,既表明对炫富的不屑,又显示自己满腹经纶。

  民间还有蒲松龄晒书的故事。话说蒲松龄的邻居是富豪洪家军,藏书万卷,可他是为了装装门面,并非真正读书,每到晒书节,就命人将书摆在豪宅门口晾晒。有一次,蒲松龄看到他又晒书,便脱下上衣躺在洪家门前的上马石上,闭起眼睛晒太阳。洪家军大惑不解,问蒲松龄做什么?蒲松龄眼也不睁,只回答:“晒书。”洪家军更是迷惑,问他书在哪里?蒲松龄拍拍肚子说:“我的书都装在这里。”围观的人哄然大笑,洪家军猛然明白,蒲松龄是在嘲讽自己附庸风雅,于是满面羞愧地走了。

  清代诗人毛奇龄《七夕》云:“向夕陈庭尝下果,连年每晒腹中书。”如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家在装修新房时也都会布置一个书房,有的还会起个斋号。

  但愿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做到腹有诗书,也能做到七夕晒书满腹经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