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版:中国城市能源周刊

中国能源报 2021年07月05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2021国际能源变革对话”之低碳城市建设分论坛成功举行——

在苏州,共话低碳城市大发展

■本报记者 朱妍 《 中国能源报 》( 2021年07月05日   第 25 版)

  城市是二氧化碳减排当仁不让的先行军、主阵地。在我国,能源碳排放占到全国排放总量的80%,而能源消费总量的85%就集中在城市。

  面对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城市可以发挥哪些作用、承担哪些重任?能源变革又将如何驱动低碳城市高质量发展?6月28-29日,在苏州举行的“2021国际能源变革对话”期间,苏州市人民政府、国网(苏州)城市能源研究院、国际可再生能源署、中国能源报、英国驻上海总领事馆联合承办的低碳城市建设分论坛上,来自烟台、盐城及英国布里斯托、德国曼海姆等中外城市代表,与能源行业权威组织、重量级能源企业的专家共话低碳城市大发展。100余名嘉宾代表现场参会、超过110万人次线上参会。

  迈向碳中和

  城市成关键

  在迈向碳达峰、碳中和的过程中,城市力量愈发不容忽视。国网能源研究院副院长、国网(苏州)城市能源研究院院长李伟阳表示,城市是实现双碳目标的焦点与主场,该目标也为低碳城市建设开启了新篇章。“低碳、绿色、高度数字化和深度电气化,必将成为未来城市的核心特征与重要的高质量发展要求。”

  在“低碳化”已成国际共识的情况下,城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城市具有巨大减排潜力,对于实现将全球温升控制在1.5摄氏度内的目标至关重要。”国际可再生能源署创新与技术中心主任道夫·吉仑举例,在城市,运输、建筑和工业等终端能源部门占到全球减排潜力的60%左右,这些能源利用环节若能实现脱碳,到2050年有可能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

  国际可再生能源署项目主管陈勇进一步称,目前,城市能源消费占全球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约在67%-76%,对应二氧化碳排放比重71%-76%。“随着全球城镇化进程加速,上述比重还将继续增加。反过来看,气候变化对城市的影响日益显著,居民健康、气候环境等均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城市是减碳的关键一环。”

  在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副研究员胡润青看来,已具备建设低碳城市的基础。“从2012年起,我国先后开展新能源示范城市、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城市、低碳及零碳城市建设等工作,大批城市参与其中。如今,在‘低碳’定位下,城市所扮演的角色正在由能源需求者转向能源生产和消费相结合的主体,战略定位与发展思路也将发生重大调整。”

  内生动力增强

  城市提速发展可再生能源

  记者了解到,部分城市先行先试,积极探索有效的减排路径及绿色发展新模式。截至目前,全国确定了3批、87个低碳试点城市,根据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等不同特征,各地减排路径也各具特色。会上,苏州、烟台、盐城分别分享了各自所在城市的低碳建设经验。

  作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和先进制造业中心,苏州于2012年成功申报国家第二批低碳试点城市,近年来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大幅提高,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成为支柱产业。“苏州是工业强市,工业企业量大面广。以碳减排为核心,我们积极推动源头治理,连续5年对碳排放量超过1.3万吨的企业进行排查,并量身制定减碳目标。‘十三五’期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累计下降81.5%,超额完成减排目标。”苏州政府副秘书长蒋华表示。

  作为第三批低碳试点城市,烟台正大力培育低碳经济,探索独具特色的减碳之路。“超过900公里的海岸线承载着烟台乃至山东省的减排动力,核电、海上风电等优势产业应运而生。”据烟台市新兴产业发展推进中心(核电办)主任张洁非介绍,目前在烟台1870万千瓦的电力装机容量中,清洁能源占比已达45.5%,下一步规划建成2000万千瓦核电装机。在此基础上,还将重点围绕核能综合利用,发展核能供暖、核能海水淡化、核能工业蒸汽等相关产业。

  据盐城发改委二级调研员万宏介绍,盐城也已打造成为长三角地区首个“千万千瓦新能源发电城市”,尤其是海上风电装机规模占到江苏全省的60%。目前盐城正致力于打造世界级的新能源产业制造基地、国际绿色能源之城,以及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

  “新形势下,城市对于推动可再生能源应用的意愿越来越强烈。既有产业转型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又有考核指标要求的外在压力,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胡润青指出。她建议,对于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的西北城市,既要实现充分开发,又要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产业转型;对于中东部发达城市,资源、土地通常存在局限,则更多需要综合的政策体系予以推动。 

  能源与城市协同

  低碳解决方案渐行渐近

  低碳城市如何建设?与会嘉宾纷纷给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胡润青认为,城市更适合发展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等分布式可再生能源,且已具备规模化应用的条件。“目前,技术不存在大的问题,但城市土地、屋顶等空间资源却普遍面临不足,科学、灵活用地是一大考验。出于资源局限,部分地区还存在可再生能源装机与负荷不匹配的情况,做好储能、调峰也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对此,做好顶层设计与政策支撑是当务之急。”

  陈勇指出,未来城市是电能的世界,终端能源利用将持续趋于电气化。“随着装机持续增长、成本屡创新低,城市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电力的潜力无限。电能占终端用能比重的年增量,若由目前的0.25个百分点/年增至1个百分点/年,则建筑、交通和工业部门的深度电能替代可分别减少碳排放量25%、54%和16%。城市用能的电气化、智能化,反过来还能促进需求侧灵活性的提升,支持风电、光伏等波动性电源进一步消纳和应用,由此形成良性循环。”

  李伟阳表示,构建现代化城市能源体系需与低碳城市建设协同推进。“以苏州为样本,我们将持续探索可落地、可复制、可推广的协同推进路径。目前,已初步建立包括城市级、区县级、园区级、用户级在内的综合能源规划方法模型,逐步形成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指引下的城市能源互联网规划,城市和园区发展碳达峰、碳中和路径,以及能源变革驱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战略框架等系列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