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版:星辰副刊

中国能源报 2021年07月05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太行山下建电厂(党旗飘扬)

■郭艳霞 《 中国能源报 》( 2021年07月05日   第 24 版)

  1945年9月,刘邓大军解放了上党古城。为了做好长期战争的准备,巩固解放区胜利成果,发展军工生产、支援前线,晋冀鲁边区政府决定在上党腹地长治建设一座发电厂,以供长治地区的军工生产用电,华北解放区第一座发电厂由此诞生。这座被称为 “华北第一发电厂” “刘伯承发电厂”“华北军工一厂”的电厂,于1947年7月开始发电。

  在上党解放区建电厂,并非易事,机器设备和专业技术人才从何而来?当时的解放军军工部(以下简称“军工部”)提出,到离太行山较近、敌人势力相对较弱的河南焦作筹备发电设备,到包括国民党控制地区的广泛区域去寻找技术人员。

  焦作地处太行山脚下,为豫北重镇,离上党解放区200公里之遥。早年,日本侵略者为了掠夺中国的地下矿产而占领焦作,先后在当地王封煤矿建起了自备电厂和39号井坑口电站。

  1946年5月中旬,趁国民党部队尚未占领焦作,军工部派遣了一支有丰富斗争经验的同志组成武工队,化装成老百姓,于6月初秘密潜入焦作。在焦作地下党组织的有力配合下,武工队以民工身份陆续进入各拆卸点。白天,他们集中力量突击拆卸设备,晚上则组织力量搬运装车,然后藏至安全的地方。经过10多个日夜的紧张工作,6月底,大部分设备按原定计划拆卸完毕,其中包括320千瓦和350千瓦的两台发电机组和配套的两台锅炉,以及所需大部分辅助设备。

  就在准备搬运时,国民党军队开始占领焦作。为了保证所有机器设备能安全转移,军工部的同志和地下党组织紧急蹉商,决定连夜搬运上路。很快,敌人发现解放军拆走了发电设备,马上派兵追击。这时,搬运队伍已远离焦作,接近太行山,依靠有利地形,武装断后的同志和敌人展开激战,打得敌人溃败逃窜。

  太行山,千峰万壑。军工部充分考虑到搬运设备北上太行山的艰难,对搬迁工作做了周密细致的安排。当时动用300名转运大军,在解放军掩护下,用大平板车马拉人拖,终于在1946年8月将全部机器设备运到了上党解放区。

  设备运抵解放区后,为了方便周围军工生产点用电,厂址起初选择在靠近漳河北岸的宋村。后因敌机轰炸,又将厂址改为小寒山下比较隐蔽的西白兔村南,当初的一个小山凹,就是现在的发电厂所在地。

  建厂初期,所需的不少物资材料难以筹集。为了不给群众增加负担,军工部的同志们跑遍了附近所有山岭沟壑,把野外生长的一棵棵树砍了回来,把一块块丢弃的砖头、钉子及铁块捡了回来。大伙儿还拆了几座庙,拆下的物资在建厂时都派上了大用场。另外,一些必要的零部件没有,他们就把捡来的和筹集到的废铁锻打成零件毛坯,利用一台旧车床,自己动手加工。那时候,没有启动车床的动力,就想办法拴上绳子,像绞磨一样,靠人力一点一点绞出来。

  为了加快建设速度,确保安全顺利建厂,筹备组专门召开大会,部署具体事宜:一是要求建厂时考虑战争年代的特点,建筑物,特别是高层建筑物要加以伪装,不暴露目标;二是做好安全保密工作,任何人不得随意向外泄露工厂情况,工地周围要架设铁丝网,派出流动哨昼夜巡逻,非本厂人员一律不得进入工地,以防敌特分子混入;三是号召大家发扬吃苦耐劳、连续作战的优良传统,分工协作,加快速度,争取早日投产发电,支援解放战争。

  当时条件十分艰苦,每天的主食是小米稀饭配窝窝头,就着咸菜吃。有时粮食不够吃,大家就挖点野菜掺着吃,过冬全靠腌制的酸菜。住宿也是问题,起初大家围着机器设备,搭几个帐篷凑合住,遇到雨天,外面下大雨,里边下小雨。直到后来分批搬进附近的民房,大家才有了遮风避雨的地方。

  1947年7月,“军工一分厂”200多名职工历经200多个日夜,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建成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华北地区首座发电厂,当时的装机容量为670千瓦,两台机组当年发电100多万度。1948年12月,第三台1500千瓦发电机组投产发电,电厂总装机容量由此达到2170千瓦,年发电能力升至300万度左右。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这座诞生于解放区的小电厂,为当时的军工生产、人民生活的改善,作出了巨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发电厂以崭新的姿态,紧跟共和国前进的步伐不断壮大。经过多次改造扩建,其装机容量由建厂初期的670干瓦扩至后来的3万千瓦。直到1956年,发电厂划归到潞安局管辖,潞安发电厂由此诞生,其为潞安集团发展电力产业奠定了基础。

  (作者供职于潞安化工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