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版:特刊

中国能源报 2021年06月28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从一煤独大到建成全国首个光伏领跑者基地——

大同蹚出资源城市转型新路子

■本报记者 张胜杰 《 中国能源报 》( 2021年06月28日   第 34 版)

  图为大同采煤沉陷区国家先进技术光伏示范基地,也是国家能源局启动的首个光伏领跑基地。

  这块“煤精”获得了“大世界基尼斯之最”

  晋华宫国家矿山公园大门口

  大同,因煤而兴,曾以煤炭储量占据中国1/8而被誉为中国的“煤都”;也因煤而困,产业结构严重失衡,环境急剧恶化,一度成为中国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近年来,为解决一系列困扰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难题,这座有着2300多年历史的古城毅然发起了“壮士断腕”式的自我革命,主动挑起了争当能源革命和对外开放“尖兵”的大梁。

  仲夏时节,当记者行走在大同的街头,蓝天白云下,修复一新的古城墙高高耸立,宽敞整洁的街道四通八达,昔日杂乱无章的棚户区被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代替……

  “现在我感觉生活幸福得很哩,回想小时候和弟弟一起背煤,真的很麻烦,一天都要生三次火。现在家家户户通了天然气,不仅干净,而且方便了很多。做一顿饭,这边用电饭煲蒸米饭,那边用燃气灶炒菜,出不了半个小时,一顿可口的饭菜就做好啦!”当记者走进大同市老城区平城区凯德世家小区时,71岁的赵润兰阿姨颇为感触地说。

  从“黑”到“绿”的负重转型,大同难免步履蹒跚,但绿色崛起的“名城复兴”画卷正徐徐展开…… 

  以煤兴市

  煤电与传统能源约占全市工业经济的80%

  大同煤田位于山西省北部,为双纪煤田,上部为中生界侏罗纪煤田,下部为古生界的石炭二叠纪煤田,地跨大同、怀仁、山阴、左云、右玉等五市县,总面积为1827平方公里,煤炭总储量376亿吨,共有可采煤层26层,最大煤层总厚达36米,上下部重叠区域平均总厚度为40余米,相当于一座14层大楼的高度。

  近日,在晋华宫国家矿山公园的大同煤炭博物馆大厅内,记者看到该馆的镇馆之宝——“煤精”,展示着当年大同煤炭业发展的高光时刻。

  据晋华宫国家矿山公园经营管理部部长刘伟介绍,这块煤曾是我国井下矿工开采的体积最大、发热量最高的一块大煤,发热量在7000大卡/千克,重量约12.8吨,曾以“井下开采的最大煤块”荣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证书。

  在博物馆内,记者在导游的带领下,将历史的时针拨回到100多年前——

  1840年,鸦片战争后,在煤炭市场日益扩大和高额利润的刺激下,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在大同投资矿业,兴办煤窑。

  1949年大同煤矿解放后,成功组建了大同矿务局。建局之初的大同矿务局下辖8矿1厂,职工总人数3000余名,原煤总产量8万余吨,工业总产值140余万元。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改革的春风沐浴下,大同煤炭生产进入持续、稳定发展的新阶段,生产能力由135万吨/年增至213万吨/年。1980年大同市原煤产量增至612.66万吨,实现总产值13172.26万元,比1976年提高34.6%和28.7%。

  1999年—2001年,大同市煤炭经济经历了最困难的时期,这一时期煤炭销售不畅,企业亏损严重。2002年,大同市按照“控制总量、调整结构、优化布局、扩大出口、提高效益”的方针,狠抓了地方煤炭的经济工作,共完成原煤产量3573.87万吨,同比增长81.5%,实现现价工业总产值231856.66万元,同比增长129.29%。

  “十五”期间,大同市地方煤矿实现利税324200万元,比“九五”期间的124400万元增长160.56%。

  “‘十三五’之前,‘一煤独大’曾是大同特有的标签,能源供应和产业结构单一,煤电、传统能源约占大同工业经济的80%。”大同市能源局发展规划科科长陈爱说。

  力推煤炭“减优绿”

  破题城市可持续发展

  然而,长期以来无序的掠夺性开发也给这颗昔日的“塞上明珠”蒙上一层“黑纱”,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结构失衡、生态破坏等诸多问题制约了大同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作为老牌资源型城市的大同,如何刷新“煤都”老印记,破解“兴于煤、困于煤”的难题?

  大同市发改委能源发展科负责人赵耀东介绍,从“十二五”以来,大同瞄准资源型经济困局,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黑色煤炭、绿色开采,有限资源、循环利用,高碳产业、低碳技术”为宗旨,大力开展煤炭减优绿行动。同时,推动本市煤炭产业由燃料煤向原料煤转变,向着清洁高效的方向不断延伸。

  以晋能控股煤业集团为例,该集团走上煤炭产业减优绿之路后,累计化解过剩产能1606万吨,建成9座千万吨级矿井,先进产能占比到“十三五”末达到80%以上。

  如今,大同的矿山生态治理早已为人熟知,“走进塔山矿,产煤不见煤,矿区如景区。”

  当记者站在晋华宫国家矿山公园的最高点——仰佛台上,俯瞰清澈十里河蜿蜒流淌,隔河相对的云冈石窟全景尽入眼底。谁能想到,脚下原本是堆放着275万吨煤矸石的矸石山,该公园建成后,不仅增加了企业经济收入,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2019年,大同新增园林绿化面积124.59万平方米、国土绿化完成22.334万亩、46座露天矿山完成综合整治,绿植深深“锁”住了荒漠地的沙尘。

  多能互补

  蹚出资源城市转型新路径

  “十三五”期间,大同市实施“多能互补”的能源政策,充分利用风、光和土地资源优势,新能源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如今初步形成了多元化的能源供应格局,绿色电力供应能力显著提升。

  在此期间,大同市建成了晋北风电基地200万千瓦项目,同时,还建成了全国首个百万千瓦级光伏领跑基地——大同采煤沉陷区国家先进技术光伏示范基地,光伏基地建设规模位列全省第一。

  “截至2020年底,全市新能源装机容量达611.3万千瓦,占地区装机总量41.2%。其中,风电324.18万千瓦,光伏287.1228万千瓦。发电量方面,风电发电44.64亿千瓦时,光伏发电42.23亿千瓦时。”大同市能源局新能源科科长曹云说。

  正午时分,记者来到大同采煤沉陷区绵延起伏的山丘上,只见一块块太阳能电池板整齐排列,在阳光的映射下熠熠生辉;一座座模块化预制舱式变电站矗立在光伏阵列中,源源不断将越来越多的清洁能源提供给本市用户。这便是大同采煤沉陷区国家先进技术光伏示范基地阵容,该基地于2015年6月获批,2016年6月30日前全部顺利并网发电,总装机容量为300万千瓦。

  “基地在建设过程中,大胆创新,破解了一系列难题,成功开启了光伏领跑的‘大同模式’,为后续领跑者基地建设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借鉴,对全国光伏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引领、示范和促进作用,在全国光伏产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据大同光伏基地监测中心负责人介绍。

  站在碳中和、碳达峰目标的新起点,大同正提速换挡,加速新旧动能转换,迈上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新车道。

  大同市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转型发展的战略目标是“2025年转型出雏形,2030年转型基本实现,到2035年转型全面实现”。

  陈爱说:“今后大同要提高能源系统整体供给质量,推动绿色低碳消费,构建安全高效、绿色智能、开放共享的现代能源体系,为能源革命贡献‘大同方案’。”

  根据相关规划,到2030年,大同全市新能源装机将达到1550万千瓦,占全市电力装机的56%。同时,积极发展氢能,形成风、光、水、火、氢、生物质等多能互补的能源格局,将大同打造成全国清洁能源供应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