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版:特刊

中国能源报 2021年06月28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夯实首都能源“生命线”,成就全球第二大用气规模城市、第一大供热规模城市热力公司

与城市发展同频,北京谱写百年能源华章

■本报记者 王长尧 《 中国能源报 》( 2021年06月28日   第 34 版)

  北京白塔寺居民欢天喜地用到了液化气

  供热抢修

  2020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国网北京电力员工在重要供电保障区域特巡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畔的枪炮声响起,打破了宛平古城的宁静,也唤醒了中华民族抗击侵略的战斗意志。伟大的抗战精神,激励着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在党的领导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来了光明前景。

  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开国大典上,五星红旗在电力驱动下冉冉升起,奏响了北京电力史上的一曲光荣之歌。自此,北京电力事业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

  1956年,北京电子动力公司热电站建成,北京市第一次实现热电联产供热。1958年,北京市煤气热力公司正式成立,同年,第一条工业蒸气管道——光华线破土动工,由此揭开了北京城市集中供热事业发展的大幕。

  就在这一年,以石景山钢铁厂为气源的煤气试点工程建成,石景山古城地区18栋楼的522户居民实现通气,拉开了北京城市燃气公用事业的大幕。

  建党百年特别是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北京城市电、气、热三大公用事业实现了实现从无到有、由薄弱到坚强的巨变,为北京低碳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能。

  从薄弱到坚强

  让供电保障更有底气

  作为千年古都,北京的电力事业可以追溯到清朝皇室照明用电。1888年,紫禁城亮起了第一盏电灯。1905年,京师华商电灯公司成立,拉开了北京电力建设的序幕。但直至新中国成立之前,北京电力事业一直步履蹒跚、发展缓慢。1936年,北京城区用电负荷仅为1.5万-1.8万千瓦。

  新中国成立之后,北京以恢复、改造与发展生产为中心,为保障各行各业生产和城市居民生活的用电需求,电力生产得以步入正轨。

  记者从国网北京电力了解到,从1953年开始,伴随着经济建设有计划地在全国开展,北京也开始着手新建和扩建输电、变电、配电设施。1955年12月,官厅水电站建成,所发电能通过北京首条110千伏输电线路——官京线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北京城区。随后20多年,北京电力事业一直保持强劲发展势头。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北京电网昂首阔步踏上了快速发展的新征程。1985年12月,北京第一条500千伏线路——大房线第二回输电线路、第一座500千伏变电站——房山变电站投运。自此,华北地区电网进入500千伏时代。

  此后伴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北京电网亦实现了由薄弱到坚强的转变:1995年“9511”工程彻底解决“拉闸限电”,1997年“9950”工程实施并首次实现了居民“一户一表”,2008年奥运强网“0811”工程成功实施,让北京站在了全球的聚光灯下……

  电压等级逐步提高、网架结构持续完善、外受电比例不断提升……为服务首都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国网北京电力正加快建设具有绿色、智慧、安全特征的现代化电网,用“大云物移智链”为电网赋能,助力北京智慧城市建设。

  坚强的电网让老百姓在电力发展中享受实惠的同时,也让供电保障更有底气。从第29届奥运会、APEC会议、“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到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纪念、党的十九大、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庆祝活动……升级淬炼,国网北京电力交出无数精彩“新答卷”。

  随着冬奥会的脚步越来越近,国网北京电力正在顺利完成两次“相约北京”冬奥系列测试活动供电保障的基础上,接续发力,总结提升,全力推进非竞赛场馆配套电力建设、临电建设、供电保障指挥系统上线运行等工作,为下阶段测试活动和冬奥会正式比赛保电万无一失打牢基础。

  打造首都能源“生命线”

  成就全球第二大用气规模城市

  从能源消费结构角度来看,一直到改革开放初期,北京市家庭炊事、采暖一直以燃煤为主,城镇燃气的使用量非常少,最多时一年用气量约3000多万立方米。

  记者从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了解到,事实上,北京燃气供应的规划最早可追溯到1952年。那年,北京在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提出要编制城市煤气规划。1957年,伴随着规划方案(草案)制定完成,北京的燃气供应提上建设日程。

  1958年,以北京市煤气热力公司成立,以石景山钢铁厂煤气试点工程建成为标志,北京正式揭开了城市燃气事业发展的大幕。1965年11月,北京建成第一座民用液化石油气灌瓶站——西郊液化石油气灌瓶站,液化石油气开始在北京普及推广。

  随着城市的发展,一些家庭开始告别煤球炉使用煤气罐,但当时的北京受气源制约,供需矛盾突出,人工煤气、液化石油气发展缓慢。

  直到1987年,华北油田天然气进京,开启了人工煤气、液化石油气、天然气“三气并举”的时代。1997年,随着陕甘宁天然气进京,北京市天然气进入快速发展时代,逐步成为北京市主要能源。

  值得注意的是,2006年7月,北京市结束了人工煤气的历史,成为全国第一个实现燃气管网天然气化的大型城市。

  据介绍,2020年,北京天然气用气量达到180多亿立方米,在世界大城市中位居第二,仅次于莫斯科。天然气用户超过700万户;3万余公里天然气管线已经成为北京能源的“生命线”。

  历时三轮大发展

  建成供热规模全球第一城市热力公司

  除电力、燃气领域,北京城市集中供暖规划也开始于第一个五年计划。

  来自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资料显示,1956年,由德国援建的北京电子动力公司热电站建成,北京市第一次实现热电联产供热,标志着北京集中供热的开始。同年,国务院批准了北京第一热电厂的初步设计,并编制了北京市第一部集中供热规划方案,即《北京第一热电厂集中供热规划方案》。

  1958年4月,北京市第一条工业蒸汽管道——光华线破土动工,由此揭开了北京城市集中供热事业发展的序幕。同年8月成立我国第一个专门管理城市供热的机构——北京市煤气热力公司。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经济和历史原因,城市建设和城市集中供热事业发展缓慢。直到1980年底,城市集中供热只发展了560余万平方米,供热管网总长92公里。到1995年,市、区房管系统供暖面积也仅为310万平方米。

  改革开放后,随着上世纪80年代初能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国务院提出:“集中供热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发展集中供热是节约能源、改善环境、促进生产、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措施”。城市集中供热事业进入了第二个大发展时期。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00年,城市集中供热已发展到5012万平方米,供热管网总长360公里;市房管系统及社会供热已达15118万平方米。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城乡建设的加快发展,以及北京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实施,供热事业又迎来了新的大发展时期。

  截至目前,北京城镇地区集中供热基本形成了以热电联产、燃气供热为主导,多种能源、多种供热方式相结合的供热体系;北京市纳入行业管理的区域锅炉房3300余座,供热单位近1300家,供热管网长约7万公里。

  值得一提的是,记者从北京热力集团了解到,截至2020年底,该集团管理的供热面积突破5亿平方米,供热规模居世界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