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中国能源报 2021年06月28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大国能源薪火相承(评论)

本报评论员 《 中国能源报 》( 2021年06月28日   第 01 版)

  沧桑百年,中国能源工业从弱到强,每一步扎实奋进,都不辱使命;每一次砥砺前行,都承载重托。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上,一台68公斤重的手摇发电机肩负着红军队伍间电台联系的重任;1941年的延安,发电功率仅为3千瓦的阎店子电厂把我党的联络范围扩展到国统区乃至苏联;黎明前的晋察冀边区,装机155千瓦的“红色发电厂”沕沕水水电站照亮了西柏坡党中央驻地。艰苦卓绝中,微弱的能源伴着生生不息的革命力量,迎来新中国的曙光。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能源行业既要自身谋发展,又要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好后盾。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基础薄弱的中国能源工业奋起直追:阜新发电厂复建,装机容量一举达到57.4千瓦,跃升为彼时亚洲最大的火力发电厂,写下中国火电发展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大庆油田大发现,“松基3井”喷薄而出的油流改写了中国石油工业的历史,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在一代代石油人间薪火相传,深深激励着新中国各行各业;刘家峡水电站投产,头顶“第一座百万千瓦级大型水电站”“最大的水利电力枢纽工程”“最高的混凝土重力坝”“最大的地下厂房”等多项全国之最的光环,在发电、防洪、防凌、灌溉、供水、养殖、航运等多个领域熠熠生辉,成为电力行业的一面旗帜、一座丰碑……探索中前进,曲折中发展,摸着石头过河的中国能源工业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扛起了国民经济建设振兴的大旗。

  东方风来满眼春,风起正是扬帆时。改革开放后,中国能源工业真正驶入发展快车道。从供应紧缺到总体宽松,从“用得上”到“用得好”,能源行业的跨越式发展支撑起中国经济的腾飞。山西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的中外联合开发打造出高效率、高科技、高效益、快节奏的“平朔模式”;在“西电东送”的历史性决策之下,特高压商业化运营落地生根、硕果累累;从引进吸收到自主创造,华龙一号成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压水堆核电创新成果,核电“走出去”上升为国家战略;从“绿电7日”到“绿电百日”,青海可再生能源持续供电创下世界纪录的背后,是全国清洁能源的飞速发展。一路风雨兼程,从千疮百孔下的步履维艰到华丽转身后的大国名片,中国能源,不负众望。

  奋斗百年路,中国能源工业的发展始终与党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

  启航新征程,中国能源工业必将在新时代担起新使命、开创新局面。

  在“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的指引下,能源消费转型升级,走向节能低碳;生产供给愈加稳定,多元驱动效用显著;技术创新渐成原生动力,推动能源产业行稳致远;体制改革持续探索,能源发展机制、体系日臻成熟;在“一带一路”能源伙伴关系的框架下,能源国际合作全方位加强。

  2020年9月,我国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必将掀起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能源行业作为碳减排、碳中和的中坚力量,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乘长风破万里浪,中国能源工业再次启程,必将收获新的辉煌与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