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中国能源报 2021年06月28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奏响中国能源工业华彩乐章(建党100周年·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本报记者 姚金楠 《 中国能源报 》( 2021年06月28日   第 01 版)

  2015年12月23日,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果芒村等3处通电工程完成验收。最后3.98万无电人口用电问题彻底解决,中国成为发展中国家之中率先实现人人有电用的国家。

  2021年4月24日,我国首台套30兆瓦级燃气轮机驱动压缩机组顺利通过国家验收。自此,包括高压大口径球阀、20兆瓦级电机驱动压缩机组和30兆瓦级燃气轮机驱动压缩机组在内的天然气长输管线三大关键设备均实现国产化。仅用十余年,天然气长输管线领域内的“两弹一星”成功打破国外垄断。

  2021年6月1日,包括北京冬奥村和首都体育馆、首体综合馆、短道速滑馆在内的首体场馆群正式拿到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颁发的绿色建筑标识。至此,冬奥会11个场馆,全部通过绿色建筑认证。

  惠民保障有成效、自主创新有底气、低碳清洁有担当——奋斗经年,中国能源工业正在驶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能源攸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回首百年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建成较为完备的能源工业体系。如今,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能源利用效率提升最快的国家。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提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为新时代能源发展指明了方向,开辟了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新道路。

  从一穷二白到稳定保供

  翻看新中国成立之初的能源生产数据:1949年,全国原油产量12万吨,发电量43亿千瓦时。能源生产总量仅为0.2亿吨标准煤。一穷二白的薄弱基础下,能源供应严重短缺。

  砥砺奋进,沧桑巨变。如今,我国能源供给早已实现总体宽松的局面。2020年,我国共生产原油1.95亿吨、天然气1925亿立方米,发电量超7.7万亿千瓦时。能源生产总量达到41亿吨标准煤。

  大庆油田高产稳产近30年、长庆油田年油气当量突破6000万吨、涪陵页岩气田惠及长江经济带沿线六省两市,油气工业增储上产捷报频传;葛洲坝、三峡、乌东德,大型水电工程建设脚步不止;北煤南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多种能源远距离大范围调动四通八达。

  2020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指出,我国已基本形成了煤、油、气、电、核、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的能源生产体系。2012年以来,我国原煤年产量保持在34.1亿-39.7亿吨,原油年产量保持在1.9亿-2.1亿吨,天然气产量从2012年的1106亿立方米增长到2019年的1762亿立方米。电力供应能力更是持续增强,累计发电装机容量20.1亿千瓦,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累计装机容量均居世界首位。

  能源综合供应能力的增强让百姓的获得感与日俱增。白皮书显示,2016年至2019年,农网改造升级总投资达8300亿元,农村平均停电时间降至15小时/年左右。北方地区清洁取暖工作的持续推进,大幅改善了城乡居民用能条件和居住环境。

  从受制于人到自主创新

  能源供给持续充沛的背后,是核心科技装备自主创新的坚定底气。

  回首改革开放之初,我国首条±500千伏直流输电线路——葛洲坝至上海的葛沪直流线路南桥换流站内,变压器、高压开关、避雷器等主要设备进口自7个国家15家公司。关键技术设备受制于人,南桥站一度被迫接受包括站内草皮、水龙头等“边角料”的“捆绑销售”。

  数十载科研攻关,如今,我国已成为全球唯一能够自主研发特高压全套设备的国家,成功登顶电力工业“珠峰”。

  观滴水可知沧海。一路回望,我国始终在能源技术装备自主创新的道路上扎实前行。中国水电,成功实现了从三峡工程70万千瓦到向家坝水电站80万千瓦,再到白鹤滩水电站100万千瓦的“三级跳”;中国核电,自主成套能力达到10套/年左右,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数字化仪控系统、超大型铸锻件等重大装备和关键材料实现国产化,国产化率达到85%以上;中国光伏,全球前十名光伏电池生产企业中,中国企业斩获8席,国产晶硅电池转换效率多次打破世界纪录……

  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也从未停歇。从1997年1月电力行业政企分开,到2002年《国务院关于印发电力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02〕5号)、2007年《关于“十一五”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出台,再到2015年3月《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9号)发布,电力体制改革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如今,在“管住中间、放开两头”的改革思路下,新一轮电改有序放开输配以外的竞争性环节电价,有序向社会资本开放配售电业务,有序放开公益性和调节性以外的发用电计划;推进交易机构相对独立,规范运行;进一步强化政府监管、电力统筹规划、电力安全高效运行和可靠供应。

  能源领域的一轮轮改革,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

  从“一煤独大”到清洁低碳

  经历成长,面向未来,中国能源在量变的基础上寻求质变,逐步走向“从高碳到低碳、从化石能源为主到高比例清洁能源”的发展之路。

  新中国成立初期,煤炭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在90%以上。时至今日,这个比例已降至60%以下。

  “一煤独大”的历史正在远去。国家能源局党组书记、局长章建华指出,截至2020年底,我国可再生能源累计装机占全球可再生能源总装机规模的1/3,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的中坚力量。清洁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增长到10.83亿千瓦,首次超过煤电装机容量,占总装机比重接近50%,达到约49.2%。

  2020年9月,我国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有了明确时间表: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要达到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目标达到12亿千瓦以上。

  启航新征程,能源不掉队。放眼中国能源的长远发展,章建华指出,要深刻领会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能源工作的根本保证,全力以赴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是做好能源工作的首要职责,服务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和民生福祉改善是做好能源工作的中心任务,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做好能源工作的理念先导,大力推进能源制度建设是做好能源工作的重要保障。要着眼保障能源安全和应对气候变化两大目标任务,不断推动“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走深走实。(相关报道见2-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