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比去年的人多。”在近日召开的第六届国际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大会展台上,某电堆企业市场经理对记者发出感叹。现场未势能源、重塑科技、巴拉德等多家企业纷纷举行了新品发布和签约仪式,“里三层外三层”地聚集了来自电池整车、电堆系统、零部件、投资方及石油化工等行业内外人员。他们有的是来看新产品、有的是来找供应商,还有的是来给下半年市场形势探路……
与展会的“热闹”场景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市场“冰冷”的产销数据。2020年燃料电池汽车销量仅完成1277辆,同比下降56.8%;今年1-4月销量依旧不振,仅完成188辆,同比下滑32.9%。高歌猛进的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陷入“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地。
动力系统发展慢 引进技术受限制
近年来,我国燃料电池汽车发展迅猛,逐步形成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成渝等产业集群,但目前仍以示范应用为主,距离规模化发展还有较大差距。
在德国莱茵TüV集团全球电力电子产品服务副总裁李卫春看来,我国燃料汽车推广受限于技术突破。他指出,国内氢燃料电池发动机常规功率为30-60kW,130-150kW功率尚未广泛应用,而国外丰田、现代汽车研制的燃料电池发动机功率较大,但受制于外企核心技术保护和成本高昂等原因,国内难以引进。
“国内外技术指标仍存在较大差距。”未势能源总裁陈雪松也向记者坦言,我国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技术仍处于验证与考核试验阶段,系统的集成度、环境适应性、可靠性和寿命、成本控制、氢气储存等方面和国外仍有差距,同时,电堆性能、关键部件材料性能与生产、部件与电堆封装等方面的水平都亟待提升。
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长,涉及制氢、储运、加注、应用等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存在“卡脖子”问题,都将影响整体进展。“仅加氢站高频切断球阀一个部件,就依赖从美国、日本进口。”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学东介绍,氢能产业链与压力容器、管道、密封件等通用机械密切相关,突破氢能运输装备可靠性制造技术,是产业发展亟待破解的难题。
发动机、加氢站成本及氢气价格均需下降
任何事物发展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燃料电池汽车推广也不可一哄而上”。
李卫春直言,国内燃料电池汽车市场需求小,短期内难以实现规模化,而投入生产研发的成本较高,未来5年将持续投入,但难以实现盈利。
中国工程院院士衣宝廉进一步指出,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卡在车辆贵、加氢贵两大难关上。目前,一辆燃料电池汽车售价约是燃油车的3倍、锂离子电动汽车的1.5-2倍;加氢站建设费用高达1200万-1500万元,每公斤氢气价格高达60-80元。在他看来,实现燃料电池汽车规模应用,当务之急是大幅降低燃料电池发动机、加氢站建设成本和氢气价格。
衣宝廉表示,降低成本首先要从提高电堆的比功率着手,同时致力于催化剂、质子交换膜、双极板、膜电极等关键零部件的批量生产,通过简化系统和电堆结构,降低燃料电池发动机成本。同时,在氢气价格方面,应研发抗毒的阳极电催化剂,让燃料电池也能“吃粗粮”,有助于降低氢气成本。
此外,上海捷氢科技副总裁候中军还认为,2025年我国燃料电池商用车规模要达到10万辆,才能支持产业可持续发展。
锁定应用场景并落地是当务之急
业内人士表示,燃料电池汽车推广是一个渐进过程,其成本、技术、落地场景和基础设施都是决定因素。目前,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已走过技术验证阶段,到2025年都将处于市场培育期,当务之急是找到核心应用场景并落地。
“怎么做、在哪里做、如何做好?”在英美资源集团亚太区贵金属市场拓展总经理陈卫看来,新阶段燃料电池汽车发展亟待找到清晰的路径,明确最佳场景、应用地域和技术路线。
业内普遍认为,燃料电池汽车具有能源密度高、加氢时间短、受季节影响小等优势,适合在中重型卡车领域推广。同济大学教授余卓平预计,2030年我国燃料电池商用车整体销量将实现32万辆左右,占商用车整体市场7%,2050年实现150万辆。同时,余卓平对氢气价格下降持乐观态度,他判断,2025年光伏与风电新增装机发电成本将达0.3元/千瓦时,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成本将降至25元/公斤,2030年将进一步降至15元/公斤。
此外,国鸿氢能副总裁燕希强还向记者透露,目前该公司电堆生产线24小时生产,随着下半年逐渐放量,今年燃料电池汽车整体形势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