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版:星辰副刊

中国能源报 2021年04月19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一方红丝砚(党旗飘扬)

■李仲 《 中国能源报 》( 2021年04月19日   第 24 版)

  出自山东青州的红丝砚,受历代文人喜爱,早在唐宋时期就被誉为名砚之首。在贵州荔波的邓恩铭故居纪念馆,就藏有这样一方红丝砚,它陪伴邓恩铭走上了革命道路,承载了他不朽的英魂,更浸润了厚重的红色基因。

  邓恩铭1901年1月出生于贵州荔波一个水族家庭,于1917年赴山东济南求学。在济南,二叔黄泽沛把自己喜爱的一方红丝砚送给了他,希望这个寄托了家族希望的年轻人,书写锦绣文章,步入官宦仕途。但是,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邓恩铭却走上了另一条路,并用这方红丝砚写下《灾民的我见》《改造社会的批评》《济南女校的概况》等文章,一篇篇檄文,成为刺向黑暗社会的匕首。参加党的“一大”后,邓恩铭又用这方红丝砚写下一首励志诗:“读书济世闻鸡舞,革命决心放胆尝。为国牺牲殇是福,在山樗栎寿嫌长。”表明了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立志为理想信念而奋斗,不惜牺牲自己的决心。

  1924年4月,邓恩铭带着这方红丝砚来到青岛,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青岛革命史,书写了辉煌的开篇。

  作为我党派往青岛开展工作的第一人,邓恩铭用这方红丝砚记录了当时的情形:“商人情形坏极,抵抗产销税,青岛即除外……小学虽多,但均为旧派把持,不易入手,故欲号召群众运动,实属困难已极。”这是当年9月,邓恩铭给邓中夏写的一封信,信中还写到:“此间生活程度颇高,日用超出预算之外。”文字有些抽象,但在进步青年丁祝华眼里,这是一幅定格在脑海的清晰画面。

  1994年,已是百岁老人的丁祝华深深回忆道:“我所看到的邓恩铭,就是牺牲个人一切干革命……有一次我们去开会,他从工业区刚回来,手里还拿着一块小米面饼子,就那样啃那块饼子,连咸菜都没吃,生活非常艰苦。

  困难面前,邓恩铭没有退缩,他四处奔走,联络进步青年,宣传马克思主义。红丝砚,陪伴他度过了一个个奋笔疾书的日夜。他常常深入工业区,了解掌握基层工人的生活状况,与他们交朋友,成功改造了四方机厂的“圣诞会”,使之成为了党领导下的工会组织。

  1925年2月,邓恩铭等人成功指挥发动了胶济铁路和四方机厂工人大罢工,改善了工人的政治、经济地位,为陷入低潮的全国工人运动注入了“强心剂”。邓中夏在《中国职工运动简史》中对此高度评价:“‘二七’失败已隔一年”“此时,有一新生势力为‘二七’时所没有的,就是异军突起的胶济路工会(即圣诞会),该会在中国工人阶级大受打击之后,居然能起来组织工会,会员发展到一千五百余人,不能不算是难能可贵。”罢工胜利后,兴高采烈的工人们在厂区合影拍照,照片如今就悬挂在纪念馆里,成为了苦难岁月的辉煌记忆。

  邓恩铭曾三次被捕入狱,但他百折不挠,视死如归。在1924年给父亲的信中,他写到:“儿生性与人不同,最憎恶的是名与利,故有负双亲之期望,但所志既如此,亦无可如何。”他对父母的愧疚之情,亦流露在1927年写给母亲的信中:“去年,父亲到山东时,平安出狱,做事不小心,致劳双亲合家挂念,更劳父亲数千里外跑来看望,真罪该万死了!”如今,这些书信已成为珍贵的革命文献,映射出一个血肉丰满的邓恩铭,一个信仰坚定、毫不妥协的邓恩铭。

  1931年4月5日,邓恩铭被反动当局杀害。刑前,他给母亲写下诀别诗:“卅一年华转瞬间,壮志未酬奈何天。不惜惟我身先死,后继频频慰九泉。”红丝砚就这样陪他走完了伟大的一生,书写下他对亲人、对同志最深情的告白。

  睹物思人,信念如斯,怎能不让人动容,又怎能不让人敬仰。红丝砚,方寸见初心,令人深思,往日的苦难何以远去?今日的辉煌从何而来?如何才能不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在理想信念之路上留下坚定的足迹。

  (作者曾供职于青岛能源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