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版:城市观察

中国能源报 2021年04月12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率先碳达峰,粤港澳大湾区有何底气?

■本报记者 张胜杰 《 中国能源报 》( 2021年04月12日   第 26 版)

  “碳达峰、碳中和”愿景之下,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如何对标国际湾区,实现更高质量绿色低碳发展,受到广泛关注。

  公开报道显示,香港已于2014年率先实现碳达峰,无疑将为大湾区绿色低碳发展带来积极指引。然而,根据近期刚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发展报告(2020)》,广东省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区之一,虽然2020年煤炭消费占比、碳强度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对标国际,当前约2.67吨标准煤/万美元的单位产值能耗,不仅远高于OECD(经合组织)国家1.51吨标准煤/万美元的水平,也要略高于全球2.59吨标准煤/万美元的平均水平。以广东为代表,粤港澳大湾区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引领国内、媲美国际,任重道远。  

  近日,在由中国能源研究会和中国广核集团共同主办的粤港澳大湾区低碳发展圆桌论坛上,与会专家普遍认为,大湾区应强化在能源环保领域的顶层设计与三地协同,制定先行先试方案、加强投资引导,积极推进“零碳”示范项目落地,打造应对气候变化和大气环境治理的湾区示范标杆。

  产业绿色转型

  升级空间巨大

  “目前,虽然粤港澳大湾区在经济规模上已位列全球稳居经济体的第二位,但与旧金山、纽约和东京等全球一流湾区和城市群比较,粤港澳大湾区在绿色发展方面仍有一定差距。”国际清洁能源论坛(澳门)执行理事长贺禹指出。

  如旧金山、纽约湾区都在积极向《巴黎协定》提出的净零排放目标靠拢,提出了2050年碳排放同比下降80%的目标,但粤港澳大湾区尚无这方面明确指引。

  “香港和澳门作为全球经济发达地区,产业结构高端且相对稳定,而广东省尽管作为我国东南沿沿海发达地区、拥有全国排名第一的GDP总量,但仍存在大量高能耗、高污染、亟需淘汰的落后传统产业,面临迫切的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压力和要求。”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姜克隽亦坦言。

  记者了解到,当前,尽管粤港澳大湾区能源结构和能源强度处于全国先进水平,但化石能源占比仍然超过60%,能源强度是东京湾区的2.3倍、旧金山湾区的1.4倍,节能降耗空间巨大。

  以广东为例,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银湖新能源战略研究中心博士后王倩指出,从广东省能源消费结构来看,近年来,虽然煤炭占比持续下降,但化石能源比重依然较高。

  公开数据显示,2020年,广东的化石能源消费比重仍占到能源消费总量的70%。从发电结构看,2020年,广东省内煤电、气电电量合计占全省电总量超过47%,而光伏、风电、水电、核电、生物质发电等电量合计占比只有约23%。细分领域看,光伏发电量仅占0.7%,风电也仅1.4%。可再生能源开发挖潜空间巨大。

  对比国际一流湾区,以旧金山湾区所在的加州为例,目前,该州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已占总发电量的30%。根据加州2018年颁布的气候法令,加州将在2030年使该州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在电网中发电占比提升至60%,而到2045年则计划实现100%“零碳”能源供电。

  能源环保领域顶层

  设计缺失成掣肘

  记者了解到,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内部发展差距依然较大,如香港经济增长缺乏持续稳固支撑,澳门经济结构相对单一、发展资源有限,珠三角九市市场经济体制有待完善,部分地区和领域存在同质化竞争和资源错配现象,整体而言,区内协同性、包容性有待加强。

  具体到能源发展与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当前地区间壁垒仍有待尽快打破。如《广东省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制定的《香港气候行动蓝图2030》等,均只立足于本区域提出了各自能源转型基本目标;而《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行动(2018—2020年)》虽然提出了包括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9个方面的100项行动,却并没有安排制定大湾区新能源发展规划。

  有专家指出,伴随着区内资源、能源、环境约束趋紧,大湾区现存的能源环保领域缺乏顶层设计、碳排放控制制度和目标体系尚不完备、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制度手段不足、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协同治理机制不完善等诸多瓶颈,均为其下一步绿色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目前,三地能源基础设施都面临着升级换代和清洁低碳转型压力,亟需在跨区能源电力供给规划方面提前进行统筹安排,在建设方面推进务实合作。”国际清洁能源论坛(澳门)秘书长周杰向记者强调。

  有业内人士亦指出,粤港澳大湾区不应停留在过去常提的“前店后厂”模式。“否则,极有可能出现城市之间城镇化和工业化彼此‘两张皮’的尴尬情况,而这与两化之间需要相互融合、相辅相成显然是背道而驰的。”

  亟待加强三地绿色

  低碳转型协同

  作为我国最经济发达的地区之一,粤港澳大湾区率先实现“碳达峰”有基础、有条件。

  对比,周杰建议,首先要加强粤港澳大湾区三地建政府和立法沟通;其次,加强区域合作,达成一致的“一流生态湾区”能源转型发展目标;第三,创新体制机制,采取多种制度手段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在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研究中主任李勇看来,应围绕“9+2”城市群(“9”即指广州、佛山、肇庆、深圳、东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门;“2”即指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形成的城市群)为核心圈,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共同体,制定面向2030年甚至更长时期的统一总体建设规划,制定相对一致的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中长期目标。

  “有必要制定先行先试方案、加强投资引导,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加快绿色产业转型。”李勇亦强调,粤港澳大湾区应积极对“碳中和”或“零碳”城市建设试点作出相应部署,并尽快启动实质工作。 

  周杰进一步建议,粤港澳大湾区尽快建立统一的市场机制,打造公平开放的投资环境,积极打造应对气候变化和大气环境治理的示范性标杆,推进“零碳建筑”“零碳社区”“零碳城镇”等“零碳”示范项目落地,推动低碳环保技术应用,以及湾区新能源占比快速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