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版:思想

中国能源报 2021年01月18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大型能源设施辐射型园区尤应强规划引领(建言献策 园区综合能源服务规划系列三)

■孙志凰 《 中国能源报 》( 2021年01月18日   第 28 版)

  大型能源设施辐射型园区通常有区域电厂、用户自备电厂、能源站等大型能源基础设施,同时,也是钢铁、化工、造纸等高耗能产业及其上下游产业的主要集聚区,是能源消费与温室气体排放的主力军。

  此类园区经济基础好,负荷聚集且负荷类型多元,具有能源梯级利用的客观优势。立足园区产业发展和能源资源禀赋,统筹规划园区综合能源系统,是提升园区综合能效的重要途径。

  

  强化规划引领,统筹规划园区电力、热力、余热、新能源等综合能源,优化能源生产与消费系统,保障园区高质量发展

  协同规划电网、热网等能源传输网络,促进多种能源形态高效协同利用。做好余热资源梯级利用,重视能源生产、传输与消费的质量和效率,保障园区经济高效发展。发挥储电、储热、储冷等灵活资源的调节能力,挖掘需求侧响应潜力,抓住辅助服务市场、碳交易等新机遇,创造更多增值收益。

  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县采用热水型及乏汽型溴化锂热泵机组,提取电厂的乏汽及循环冷却水中的余热。以太谷恒达电厂提供的0.98MPa、298℃采暖抽汽经减温减压后作为热泵机组的驱动热源,回收利用一期汽轮机凝汽器循环冷却水以及二期空冷机组乏汽余热。将供热一次管网循环回水从55℃提升至85℃,再利用热网加热器将热网水加热到110℃提供给市政供热。项目回收冷凝热供热110MW,余热供暖面积200万㎡,项目每年可实现节约4.35万吨标准煤。

  推动园区工业节能,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优化能源资源利用

  2016年7月,国家工信部发布《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年)》,将工业绿色发展作为重要战略。推动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按照“源头减排、末端治理、技术优化、全程监控”的系统性思维,重点做好工业能效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改造等工作。

  明确产业转型升级途径,鼓励园区造纸、电力和热力生产企业、纺织业等重点用能行业积极使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坚持生产集约化、高效化、绿色化、数字化发展。立足园区自身发展实际,将产业能耗指标纳入产业准入条件,实行工业园区绿色准入,有偿使用环境资源。

  苏州吴江区是中国著名的4大纺织基地之一,仅盛泽镇就拥有纺织企业5000余家,年产各类布匹上百亿米。根据测算,一家小规模印染厂1天至少要产生2000吨左右废水和10吨左右废泥。为还太湖一湖清水,当地各级政府部门频出重拳治理污染。2018年,苏州迪利安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率先利用生态光电智能印染技术,真正做到了废水废气“零排放”,新工艺、新技术让盛泽镇的印染企业看到了新的生机。

  推动园区交通节能,建设集约高效、智慧便捷的绿色交通体系

  优先发展园区公共交通,推广使用节能交通工具,加大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在公共交通中的应用。

  开展新能源汽车及加气站、充电站等配套设施的建设发展规划,做好充电设施预留接口与停车场区域总体布局;鼓励园区内部物流车、私家车使用电动汽车、液化天然气、油电混合动力等节能车辆;有港口的园区,大力推动岸电布局,推广靠港船舶使用岸电和装卸机械“油改电”;推广节能型路灯,提高园区照明系统节能水平;完善智能交通体系,及时更新园区道路基础数据和电子地图,推动智能化交通管理和智能化交通服务。

  推动园区建筑节能,建设绿色节能、智慧宜居的特色建筑集群

  2017年,我国建筑总能耗为9.47亿吨标准煤,约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21.11%。据中国建筑节能协会《中国建筑能耗研究报告(2019)》预测,我国建筑部门总能耗将在2042年达峰。建筑能耗一直是能源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推动园区建筑节能,是优化园区能耗指标的有效途径。

  对既有建筑实行建筑能源审计,加快建筑节能改造,根据实际建筑负荷特性,充分利用园区本地工业余热、清洁能源,积极使用水源热泵、地源热泵、储能等技术,提升园区建筑能效。

  苏州常熟滨江新城绿色能源站,项目总投资约4.2亿元,集中解决约200万平方米建筑冷暖空调及生活热水供应。该系统较传统空调系统年节约标煤3.5万吨,年减排二氧化碳约8.6万吨,年节省运行费用1300多万元。

  对新建建筑,在土地出让、规划设计等环节严格把关,明确其绿色建筑星级及能耗标准要求,从源头上推进建筑节能。同时,打造一批“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等示范项目,推动绿色建筑发展。

  推动园区智慧平台建设,建设实时监控、协同管理的智慧管理平台

  2016年2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工信部联合制定的《关于推进“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的指导意见》开始实施,能源互联网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业态正在兴起。

  加强对园区用能单位能耗监测系统建设,实现对重点工业用户、重点建筑、交通枢纽站等能耗监测,建立和完善能效测评、能源审计、节能服务等能源管理工作。长远考虑智慧管理平台对各类能源管理系统的兼容和扩展能力,为智慧园区、智慧城市建设做好技术准备。

  可见,大型能源设施辐射型工业园区应从能源供应侧统筹规划优化电力、热力、燃气等能源系统,做好对工业余热资源梯级利用;重视能源传输网络协同规划,提升管廊等市政基础设施利用效率;在能源消费侧,提升工业、建筑、交通领域的用能效率,充分挖掘其节能潜力。此外,园区还应加快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氢能等清洁能源和常规能源融合发展,积极利用柔性电力技术、热泵技术、储能技术、智能控制等技术,推动园区建设绿色高效的能源系统。

  (作者供职于国网(苏州)城市能源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