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新能源·政策

中国能源报 2021年01月18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多项涉氢技术装备入选《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20年版)》——

国内氢企将与国际厂商“短兵相接”

■本报实习记者 仲蕊 《 中国能源报 》( 2021年01月18日   第 08 版)

  近日,国家发改委与商务部联合发布《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20年版)》(下称《目录》)。其中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有多个方面涉及氢能与燃料电池。业内普遍认为,在国内氢能和氢燃料电池产业发展初期,鼓励国外产品进入虽会对产业造成一定压力,但有利于形成良性竞争,促进产业健康高质量发展。

  有利于促进产业良性竞争

  据了解,该《目录》涉及氢能和氢燃料电池部分的内容,包括氢的生产、储运、液化,氢能制备与储运设备及检查系统制造,以及燃料电池发动机等,基本实现了全产业链覆盖。

  浙江锋源氢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海峰表示:“相较国内而言,国际上的氢能产业发展速度更快,鼓励外商进入国内市场体现了国家对产业技术对标国际,实现齐头并进的决心,激励国内企业加快步伐实现自主化,另外,现阶段需要使用的进口产品如能降低关税,将进一步降本,也可以促进产业下游应用的更快增长。”

  “保持开放的市场,有利于形成良性交流与竞争,闭门造车将无助于产业的进步与创新。” 上海骥翀氢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付宇飞直言。

  一位不愿具名的氢能企业负责人表示,目前国内氢能应用并没有形成规模化市场,国内的产品和技术相比国际差距仍然较大。事实上,对任何一个产业而言,市场对资金和技术的需求都很大,引进外商投资可以刺激市场发展和技术突破。“先把市场做到一定规模,有了一定基础,国内产业才能共同成长。”

  增强氢能企业抗风险能力

  业内常常把氢能的发展与同为新兴产业的锂电作比较。锂电产业的发展经验也氢能产业提供了一定的参照。

  从2015年到2019年,利好动力锂电池的“白名单”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动力电池企业的“做优做强”,如今我国锂电产业已走出国门,其技术与产品性能足以和国际先进生产商展开竞争。 

  “‘白名单’措施虽然保证了国内动力电池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动力电池产业的技术创新研发。”上述不愿具名的氢能企业负责人坦言。如今,在更加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下,氢能企业如果能经受住激烈的市场竞争考验,将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目录》鼓励的是真正具有技术先进性的外商投资,体现出了很好的导向性。记者查阅资料发现,该《目录》对准入产品的技术标准做了特别的限定,对燃料电池发动机质量比功率、燃料电池堆体积比功率、膜电极铂用量、金属双极板厚度等设置了一定的技术指标门槛。

  对此,付宇飞表示,设置一定技术门槛有利于筛选出国外有先进技术的企业进入国内市场,对国内产业而言能形成一定压力,进而激发内部动力。同时,和国际最顶尖的公司有直接的技术及产品交流,也有利于促进产业发展。

  事实上,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国内氢能产业在一些核心部件及产业链布局方面都有很大进步,甚至部分产品和技术已经追上国际水平。因此,付宇飞认为,国内企业并非没有底气,而是欢迎国际竞争。

  业内认为,锂电池产业的发展经验表明,“白名单”举措对于同样主要应用于交通领域的燃料电池产业而言并非必不可少。

  “引入外资竞争,让国内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开发能力的企业更进一步的同时,也有利于淘汰水平较低、研发实力较弱的企业。” 付宇飞补充称。

  工程化经验不足是短板

  外商加速进入中国市场,氢能产业链中什么环节受到的冲击最大?

  付宇飞表示,由于目前我国在基础材料,如质子交换膜、扩散层,以及一些核心尖端零部件领域的自主化程度较低,与国外一流水平差距明显,因此,国际领先企业的进入将对产业中较为基础的领域有较大的冲击。 

  面对可能到来的冲击,上述不愿具名的氢能企业负责人表示,除了政府层面要有相应的政策倾斜,更重要的是企业要克服急功近利的心态,苦心钻研核心技术并加大自主研发投入,同时在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方面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而有新的“招数”。

  付宇飞也认为,国内企业应抓住机遇,以成立合资企业等多种形式合作为契机,与国外生产商合作并将产品与相关服务本土化,在合作过程中不断学习先进技术、提升自身生产研发水平。“企业在加强自主开发能力的同时,应做到具有一定前瞻性,不只停留于目前的市场水平或刚刚达标的技术水平,而应始终关注终端客户需求和国际先进技术研发进展。”

  此外,工程化经验缺乏无疑是目前产业面临的棘手问题之一。“如何将产品用批量化、低成本、稳定的工艺生产出来,并被广大消费者接受且能满足实际用途,需要多年的经验和摸索,氢能企业在与外商合作的过程中也应不断探索学习。”付宇飞补充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