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国际·动态

中国能源报 2021年01月18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禁售燃油车、大涨排放税、强推CCS——

挪威出台“激进”减排行动指南引关注

■本报记者 王林 《 中国能源报 》( 2021年01月18日   第 06 版)

  近日,挪威政府公布了未来10年(2021-2030)的气候行动指南,为即将问世的“国家能源白皮书”铺路。这份“以减排为核心”的气候行动指南明确提出,挪威将大力发展浮式海上风电、氢能、电动汽车、碳捕捉和封存技术(CCS)等。指南中提及的“逐步上调碳排放税”更是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全面推广电动汽车

  挪威气候和环境部长Sveinung Rotevatn表示,这是挪威政府首次提出服务于气候目标的行动指南,旨在减少各个领域的排放水平。他补充称,为紧跟全球气候行动步伐,这份行动指南将每隔几年更新一次。

  根据挪威政府制定的气候目标,该国到203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将较1990年减少50%-55%,到2050年减少90%-95%。

  挪威政府在气候行动指南中提议,2022年起,挪威公共服务系统将仅购买零排放汽车和货车,2023年起渡轮开始适用此规,2025年起城市公交系统开始适用此规,最迟2025年底挪威将全面禁售燃油车。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挪威已经成为全球首个电动汽车销量超过燃油车的国家。挪威公路联合会的数据显示,2020年,挪威总共销售汽车14.1412万辆,其中纯电动汽车为7.6789万辆,市场份额达54%,同比增长12%,在欧洲电动汽车市场的份额也超过10%。

  挪威电动车协会指出,按照这一步调,预计2021年,挪威汽车市场上电动汽车的份额将增至65%以上,挪威2025年禁售燃油车的目标有望如期实现。

  挪威公路联合会的统计还显示,目前,挪威拥有超过1100个公共快充站以及7500个普通充电站,充电网络几乎覆盖全国。

  上调碳排放税

  这份气候行动指南中最受关注的是碳排放税部分。挪威政府计划,未来10年间逐步提高二氧化碳排放税,到2030年,将从目前95美元/吨增至240美元/吨。

  挪威行业媒体《上游在线》指出,作为西欧地区最大产油国,挪威大幅上调碳税无疑是想借此向油气生产商施压,这将给整个油气行业带来负面影响,进而影响挪威的财政收入、国民经济、甚至是就业市场。

  与此同时,挪威还参与了欧盟碳交易体系,需要遵照欧盟的碳排放配额,鉴于欧盟碳交易体系的新阶段内已经大幅收紧了免费碳排放配额,挪威油气业也将面临更大的压力。

  根据路透社的预测,2020年欧盟碳价已经屡创新高,2021年,可能将达到37.86欧元/吨的高位。

  不过,挪威首相索尔贝格表示,上调碳税是推动油气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手段,该领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占挪威排放总量的1/4。“我们希望以此敦促油气行业研发新的低碳技术。”她说,“这不会提高国家整体税收水平,碳税增幅将通过减少其它税收进行抵消。”

  但行业游说团体挪威石油和天然气协会对此却十分不满,称这将令油气业多出一笔不菲的支出,极大增加油气行业的运营成本,进而削弱挪威油气业的整体竞争力。该协会呼吁挪威政府将征收的碳税收入,全部“反哺”给油气行业,用于提效和减排。

  “我们支持实施碳税,但不应该削弱我们的实力和引资能力,这将导致大批能源资本外流或转移。”该协会负责人Anniken Hauglie强调。

  力推CCS商业化

  值得一提的是,挪威刚刚公布了气候行动指南,该国旗舰CCS项目随即正式启动。

  1月11日,挪威政府宣布,正式启动国家工业史上最大规模的气候项目“Longship”,总价值250亿挪威克朗(约合29.63亿美元)。据《金融时报》报道,该项目重点集中于水泥、玻璃、造纸和化肥等重度排放行业,挪威政府将承担4/5的投资,并负责2024年投建碳捕集工厂额外所需的33亿挪威克朗(约合3.91亿美元)。索尔贝格直言:“Longship将是挪威CCS技术商业化的典范。”

  作为“Longship”项目的一部分,挪威另一CCS项目“北极光”也随即得到了批准。这个由挪威国家能源公司Equinor、壳牌和道达尔联合开展的项目,总投资约251亿挪威克朗(约合29.74亿美元),旨在将捕获的二氧化碳运输并掩埋在北海的近海地层中。Equinor表示,“北极光”项目将是挪威建立CCS价值链的第一步,首阶段预计2024年启动。

  壳牌表示,挪威政府在加速建立CCS价值链方面表现出了领导力,相信该国有潜力为整个欧洲的CCS项目提供清晰明确的指导方向。

  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报告,全球每年可储存的二氧化碳总量预计达4.5亿吨,如果全球持续投资发展相关技术,储存二氧化碳的成本就能够持续下降,只要每吨储存成本降至40美元以下,就能够激励更多企业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