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电联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1月底,全国发电装机增至21.2亿千瓦,同比增长6.8%,其中燃煤发电装机10.7亿千瓦,同比增长3.2%。虽然“十三五”电源侧火电占比逐年下降,但未来一段时间,其作为主体电源依然扮演能源供应“压舱石”角色。
进入“十四五”,在能源转型、电力系统脱碳步伐加快的背景下,煤电将转轨至控量增效模式,发展节奏和路径也将悄然生变。业内专家指出,煤电行业短期暴露的问题说明,无条件、低层次满足电力需求的单向电力保障方式亟待改变。
低碳高效:碳市场配额“靴子”落地
2020年9月,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全社会减碳按下“加速键”。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19年底,我国碳强度较2005年降低约48.1%,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5.3%,提前完成2020年碳减排国际承诺。当前,我国能源消费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占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的约85%,其中电力行业占全部能源消费产生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约40%。
2017年12月19日,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正式启动,发电行业首先被纳入该体系。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多个碳市场试点区域并存,共覆盖钢铁、电力、水泥等20多个行业,累计成交额超过55亿元。
2020年12月底,生态环境部正式出台《2019-2020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实施方案(发电行业)》和《纳入2019-2020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管理的重点排放单位名单》,明确了全国碳市场配额分配方案,要求1月29日前完成预分配。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电力行业分析人士指出,“十四五”全国碳市场将加快发展,体制机制将进一步完善,占碳排放总量“半壁江山”的电力行业减碳压力不小,煤电的“担子”也将更重。
定位生变:从主力转向调节型电源
随着新能源加速发展和用电特性变化,煤电在电力系统中的定位生变。中电联行业发展与环境资源部副主任张琳曾表示,我国具有调节能力的水电站少,气电占比低,相比于电化学储能装置,煤电仍然是当前最经济可靠的调节电源,煤电市场定位将由传统的提供电力、电量的主体电源,逐步转变为提供可靠容量、电量和灵活性调节型电源。
张琳表示:“一方面,风电、太阳能发电具有随机性、间歇性和不稳定性特点,有效容量低,在参与电力平衡时有效容量通常只有装机容量的5%-10%,难以保障实时用电的要求;另一方面,随着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第三产业和居民用电比例逐步上升,使系统峰谷差不断加大,电网最大峰谷差接近甚至超过最大用电负荷的40%,导致系统面临的调节压力日益增大。”
面对新能源大规模并网带来的一系列挑战,煤电扛起了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大旗。“系统对灵活性电源需求将不断提高,煤电机组将更多地承担系统调峰、调频、调压和备用功能。”上述业内人士表示。
同时,煤电在电力市场中的作用愈发突出,已成为“市场化机组”的代名词。华北电力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袁家海指出,作为试水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排头兵”,煤电在低碳转型、环保加码、煤价高企、产能过剩、为新能源让路等多重因素联合施压下,步入了行业转型的“深水区”。
保障收益:相关配套政策亟需建立
煤电行业数年来亏损面约50%,反映出行业生存挑战严峻。
在“煤电顶牛”长期存在、环保政策不断趋严、利用小时数持续降低的大环境下,煤电企业面临巨大经营压力。不止于此,煤电企业充当了两轮一般工商业降电价“主力军”,加之电力市场化改革加速,其电量收益进一步减少。公开信息显示,2015年市场交易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的14.3%,2019年上涨为30.1%。
雪上加霜的是,煤电的“调节型”功能也并未获得合理收益。上述业内人士表示:“煤电机组近年来承担调峰、调频等辅助服务,企业既要出钱还得出力。特别是深度调峰,作为行政指令下发电侧的‘零和游戏’,效率不高且造成了资源浪费,使煤电面临安全隐患和经济性差的双重压力。 ”
就备用辅助服务而言,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冯永晟表示,可再生能源、外来电优先消纳,本地煤电受到双控、煤价影响,电力市场设计仍缺乏合理的成本回收机制,导致电力系统有效容量普遍不足。
上述业内人士建议,为适应“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亟需建立发电容量成本回收机制。“只要为电力系统提供备用容量的电源,不论是不是煤电,都需按照‘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给予额外、稳定补偿,这对平稳转型至关重要。”
生存前景:去煤与去煤电不能划等号
作为碳排放的最大“贡献者”,煤炭行业率先达峰是实现能源行业脱碳的先决条件,煤炭消费总量实现稳中有降、煤电减排自然也是大势所趋。
面对减碳目标和双控考核任务,推动电力行业低碳转型是推动碳达峰的重要抓手,而要不要新建煤电曾引起诸多争论。
在冯永晟看来,去煤并不意味着去煤电,理性发展煤电也不意味着大块干上再建一批煤电。“每个国家的绿色转型之路不尽相同,中国应该去煤,但进程应该秉持积极但不激进的态度。如果全社会现在就能接受5元/千瓦时的平均电价,既为储能买单,又忍受不时的限电,那快速去煤肯定没问题,但可能么?”
“煤机在系统中的角色正在发生变化,有煤机不一定转化为煤电,这是一个转型过程中的路径选择问题。并不是不去煤,而是我国的资源禀赋决定了,没有更好的路径。”冯永晟说,“气电很好,但中国的技术、气源、气价和运维能顶住吗?储能代表未来,但不被扶着,能起来吗?理性发展煤电,恰是着眼于‘去煤’目标的理性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