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版:特刊

中国能源报 2020年12月21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城市摆脱“高碳锁定”路在何方?

■本报记者 仝晓波 张胜杰 《 中国能源报 》( 2020年12月21日   第 27 版)

  “‘碳中和’为城市能源带来哪些新机遇和新挑战”专场研讨会现场

  城市作为第二三产业的空间载体和居民高度密集区,经济产出占比超过90%,能源电力占比甚至逼近95%。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牵引力量,城市约占地球陆地面积的3%,然而,却产生了全球72%的温室气体排放。这意味着“碳中和”的重点就在城市。

  国家“碳中和”战略目标的兑现,不仅事关经济社会转型,也将成为城市用能文明、低碳文明和绿色文明的重要指引。换言之,未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势必要与“脱碳”行动紧密联系在一起。 

  那么,在以化石能源为主的今天,城市“降碳”的主要路径有哪些?各方应如何开展工作?近日,在第三届(2020)中国城市能源变革峰会暨第二届分布式能源生态论坛上,多位与会专家围绕此话题展开了分享、讨论。

  ■城市“+光伏”蓝图已现

  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秘书长王凡指出,我国要完成2030年“碳达峰”、 2060 年“碳中和”的既定目标,预计电力需求会增至目前的三倍以上,届时需 100 亿千瓦左右的新能源装机量,可再生能源市场规模将大幅扩大。

  以光伏为例,乐观预计,“十四五”期间,光伏年均新增装机容量将较“十三五”翻倍。

  “‘3060’国家战略目标的提出,大大拓展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空间和机会。未来25年,68%的电力将来自于可再生能源。光伏产业又将迎来一个新的浪潮。”澳大利亚国家技术科学和工程院院士、上海电力大学教授施正荣说。

  施正荣认为,在国家“碳中和”战略目标框架下,光伏可在建设城市能源“心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对城市而言,要大力推进‘+光伏’,而非‘光伏+’,从而实现各行各业与人民生活与光伏融合发展。”在施正荣看来,未来,光伏在城市中的应用包括,建筑+光伏、工商业屋顶+光伏、居民屋顶+光伏、光伏幕墙、光伏车棚和充电桩、移动光伏能源、城市户外家具+光伏、储能+光伏、光伏制氢,乃至全球可再生能源互联等诸多方面。

  在不占用城市土地的情况下,可充分利用城市空间,通过对光伏产品与技术的创新应用,最大限度利用可再生能源。

  测算显示,如果沿着高速公路布局光伏发电,在不占用一亩土地的情况下,可实现“每年节约20%的柴油消费”目标。

  ■各方跃跃欲试

  记者了解到,事实上,能源行业的“减碳”实践早已开始。

  据施正荣介绍,围绕城市“零碳光源”建设,目前上海、南通等十多个城市已经进行了实践探索,如将光伏作为室外家具,不仅可推动“碳中和”未来城市建设,还可为城市景观“增色”。

  在本届峰会的“‘碳中和’为城市能源带来哪些新机遇和新挑战”圆桌论坛上,陕西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贾亚妮,广州珠江新城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滕林,远大能源利用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曹亮与中国金茂绿建公司工程技术部部门经理张向荣分别向与会者分享了各自在绿色低碳智慧能源方面的项目实践。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碳中和”国家战略目标的提出,势必将倒逼能源产业“减碳行动”加速。

  “在去碳和减碳方面,陕鼓一直在行动。”据贾亚妮介绍,陕鼓集团自1971年开始研发工业领域的能量回收,截至目前,实施能量回收的机组累计达到20.5GW,相当于90%的三峡水电站装机,累计节约4500万吨标煤,减排二氧化碳达到1亿吨。2016年以来,聚焦智慧城市建设,陕鼓集团又开始布局冷、热、电、风、水等“九联供”能源互联岛项目,并成功打造了全球同行业万元产值能耗最低、排放最少的绿色低碳智能制造基地。

  “我们正与相关方合作共同参与中国‘零碳行动’,包括零碳工厂、医院、学校建设,目前已经在陕西敲定了数个医院作为零碳的示范项目。陕鼓致力于搭建一个开放式的合作平台,希望能够结合市场需求,与在座有志之士达成紧密合作,共同践行‘零碳行动’。”贾亚妮在圆桌论坛上向与会人士抛出了合作“橄榄枝”。

  ■呼唤加强顶层设计

  如前述,“碳中和”的重点和难点在城市。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尚未完成,公开数据显示,到2035年我国城市化率还要再新增15个百分点。有专家指出,城市由于人和经济活动密集,仅在城市空间范围内实现“碳中和”几乎不可能。“一方面未来城市发展必须要摆脱‘高碳锁定’;另一方面,城市需要区域空间协同,为‘碳中和’提供‘零碳’能源保障。”

  为此,专家建议,我国应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十四五”规划中,明确实现“碳排放达峰”的要求,且要制定明确的时间表、路线图。这是城市走向“碳中和”的第一步和关键一步。

  “顶层设计必不可少。”结合自身多年的实践感受,谈及此话题时,滕林直言,在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政策目标指引下,地方政府决策者们更需要提升城市能源体系建设理念,通过建立和完善地方综合能源规划、区域能源规划,引领并推动城市能源体系的变革与升级。“只有这样,行业才能更好服务于‘碳中和’目标实现。”

  与此同时,从技术层面讲,由于新旧能源体系的转换刚刚开始成规模落地,作为新兴业态,致力于践行绿色低碳的区域能源项目和综合能源项目价值潜力仍有待深度挖掘。

  “区域能源项目和综合能源项目后期运行管理对最终实现设计效果非常重要,由于二者的建设和运用模式介于民用与工业之间,但在管理方面要基本达到工业用户级别,这就要求从项目设计规范开始就需要做出有序调整,在解决方案和系统管控方面不断优化升级,从而达成预期成效。” 滕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