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油气·观察

中国能源报 2020年12月14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2021年剩余能力相关信息首次公开

油气管网设施公平开放初见实效

■本报记者 渠沛然 《 中国能源报 》( 2020年12月14日   第 13 版)

  日前,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家管网集团”)首次公开2021年油气管网、LNG(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及储气库剩余能力相关信息,以促进上游油气资源多主体多渠道供应、下游销售市场充分竞争,提高油气资源配置效率。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剩余能力的测算、公布、准入是我国管道独立运营后的核心,也是实现第三方公平准入的关键一环。

  “剩余能力信息公开,有助于吸纳托运商使用主干管网,鼓励各级天然气管道接入主干管网,提高管网使用效率和资源输送调配能力。只有确定了管网设施什么时候有剩余容量、还有多少剩余容量可供交易,才能对整个管网的容量交易、运行进行监管,真正地管住中间,第三方公平准入才能落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员郭焦锋指出。

  但目前,管网设施向第三方开放还存在部分油气企业对信息公开工作重视不够、信息公开有关监管要求有待细化和完善、剩余能力与市场需求不成正比以及天然气能量计量体系未完全建立等问题。

  剩余能力与需求成反比

  国家管网集团公布的6个LNG接收站中,只有一个在北方,其余均位于南部沿海。“深圳接收站和天津接收站一南一北,分别毗邻珠三角和京津冀两个主要消费中心市场,当地管网基础设施也较为完善,因此优先预定的容量多,实际可用剩余能力很少。海南接收站和北海接收站由于当地市场规模小,市场开放相对较慢,剩余能力最多。粤东接收站和防城港接收站实际可用剩余能力较少,但二者接收能力也小。” 北京燃气研究院副院长白俊说,“从时间上看,冬季用气高峰期时剩余能力少,其他季节剩余能力多一些。”

  此次公布的35条天然气管道中,2021年剩余能力合计857亿立方米,占设计能力31.4%,在时间上也呈现冬季剩余能力少、夏季剩余能力多的特点,在地域上呈现西北和东北管道剩余能力多、中东部剩余能力少的特点。

  “无论是管道还是LNG接收站,目前来看剩余能力较多的地方还难以出现激烈的市场竞争,一方面周边市场需求有限,另一方面天然气新增生产供应主体和供应量稀少。”白俊说,“主要需求市场还是集中在传统三大区域,即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中部地区是重要的需求增长极。云贵广西等地虽然增长速度也较快,但基数小。川渝和东北市场也有一定增量。”

  郭焦锋认为,管道容量交易市场运行规则、调度运输管理办法若内容制定详细且落实到位,有助于市场主体公平获得剩余能力,形成竞争格局也未必是难事。“预计最快明年上半年将出台这两个具体实施操作方案。”

  鼓励更多主体参与

  天然气管网公平开放的基本要求就是核算管网的剩余输送能力,明确具体时间段内管网剩余的管容量,确定管网开放程度。

  郭焦锋表示,西部剩余能力多但竞争不充分,除当地经济及需求不如东部地区外,管输价格较高是主要原因。“如果管输费合理,互联互通问题彻底解决后,西部天然气卖到东部不再是问题,管容交易会活跃。”郭焦锋说,“东部地区需求大,供不应求,加大LNG第三方准入措施,管容交易有利于促进LNG市场进一步开放。”

  未来,通过管道和接收站运行优化,中部、东部和南部地区会为进口LNG开辟部分新市场,这在国家管网正式运营后已经显现出效果。“但总体来看,新增生产供应主体和供应能力还是不够,需要采取更多鼓励性措施。但和以往信息公开比较,这次信息公开显示出一些积极的变化,更容易看出目前市场供需状况和特点。”白俊指出。

  在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副总经理付少华看来,管网设施对外开放、吸引更多参与主体一直都在实践中。例如新疆庆华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煤制天然气日前在国家管网集团及各管道公司大力支持下,经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撮合,实现了国内首单新疆煤制气经由国家管网代输保供山东地区,首批成交气量超2500万立方米,为山东省提供了三大油气公司以外的新气源,成为国家油气体制改革以来对天然气市场化改革的一次积极尝试。

  “此次新疆煤制气定价机制跟此前有所不同。管网改革后,随着托运商制度的启用,参与主体更多元化,价格形成机制和市场需求也将发生很大变化,交易模式更加灵活,今后还要不断发现市场需求变化,挖掘‘三桶油’以及未进入国家管网的长输系统的主体参与。”付少华说。

  真正放开任重道远

  受访人士均表示,油气管网公平开放刚起步,距离用户能够便捷、高效地了解管网设施信息尚存在不小差距。

  郭焦锋认为,真正做到管网设施公平开放,更严格的监管和统一的天然气能量计量体系是最重要的两道关卡。“管道运输企业的运输能力、成本费、运输费各种信息要尽可能透明,便于托运商交易。与此同时,有监管部门强化监管,媒体、社会第三方都可以成为监管主体。”郭焦锋说。

  更重要的是,建立天然气能量计量计价体系是真正实现公平开放的最后一环。“但目前来看,不论从生产商到输配方还是到最终供应方,如何协同改变原油体系没有统一的操作方案,此外还涉及上中下游各方的利益,如期完成这一任务难度颇大。”郭焦锋透露。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欧美管道公司在运销分离、独立运营后,均按照监管政策要求着手组建管容交易平台,有利于天然气产业中游统一管网高效集输运行。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表示,以目前剩余能力来看,管容再交易作用和市场推动作用都有待观察。“与欧美国家不同,我国上游供应主体少、管网基础设施不足等原因对现阶段建立管容交易中心来说不是最好的时机。”

  “管容能力交易目前来看并不是特别紧急,原因是有能力利用剩余管容能力的新增主体还不多。通过及时和全面的信息公开,市场主体可以按照公开透明的规则申请管容使用,管网运营企业按照国家规定的价格进行收费。如果一些地方出现了剩余管容能力竞争,可以按先到先得的规则进行分配。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要确保这个分配过程公开透明、公平公正。同时,对于优先占用管容能力的分配和实际利用情况,也应该向社会及时公开。”白俊说。

  郭焦锋则认为,有中心才能做大市场,多对多的交易方式,体现交易和价格公平。但具体如何推进,还需要根据市场情况边走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