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版:星辰副刊

中国能源报 2020年12月07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遇见三江

■阮松萍 《 中国能源报 》( 2020年12月07日   第 24 版)

  三江侗族自治县地处柳州市,位于广西北部,是湘、黔、桂三省(区)交界处,因境内榕江、浔江、苗江三条大江而得名,因风雨桥、侗族刺绣和油茶而闻名。

  初冬时节,从云南曲靖辗转来到三江,在午后的阳光里,很快与世界第一风雨桥——三江风雨桥相遇。此桥长368米,宽16米,是一座集桥、廊、亭为一体的雄伟建筑。它矗立于浔江之上,底座是钢筋混凝土制成的月牙形单拱桥,桥面以上则集侗族特色木质构造建筑技艺精华于一体,卯榫嵌合。桥的两侧形似歇山式六叠阁楼,中央有亭,其间飞龙绕寨,寓意风调雨顺,幸福安康;桥面中间可通车,两侧有廊,可供行人通行、躲避风雨。

  华灯初上,夜空深邃。三江风雨桥上两排大红灯笼将夜色晕染开来,整座城似乎也昏昏欲睡起来。沿着长廊漫步,心境格外安宁,明明是异乡人,景物也与故乡大相径庭,却为何生出莫名的亲切感?

  说到三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必定要提融合了纺织、印染、剪纸和绣花技艺于一体的侗族刺绣。

  侗族服饰的底色基本是黑、深紫或深蓝,但侗族妇女会在衣服对襟、衣角、衣叉、袖口、裙摆处宽窄不一的花边上面,用红、绿、蓝、紫、黄、白等彩线绣出龙凤、牡丹、金钱葫芦等造型独特、栩栩如生的图案,而且还常用金丝银线滚边或点缀许多多边形或圆形亮片,更显刺绣美轮美奂。

  历经一代代沉淀和传承,勤劳智慧的侗族人民将历史、传说、神灵崇拜等民族文化,通过花草虫兽、各种图形定格于刺绣图案中,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三江刺绣博物馆内, 94岁高龄的侗族老人覃奶时清用一把剪刀、一片纸,三下五除二便剪出了灵巧的动物和漂亮的花朵。侗绣中藏着作为底稿的剪纸,所以图案更有立体感,也正因此,人工刺绣的侗服一般不轻易洗,因为剪纸底稿遇水即烂,导致绣线散开而影响美观。

  人工刺绣的侗服价格不菲,一套差不多要上万元,所以人们只在重大节日和礼宾时穿着。不过,随着生活条件改善,加上一小部分侗服、侗绣采用了机械化生产,性价较高,爱美的侗族人越来越喜欢日常穿着精美绣服。

  除了风雨桥和刺绣,三江侗族油茶同样令人难忘。

  油茶是侗家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物,一天之中,不分早晚,随时都能制作。除了果腹,还有御寒防病、提神醒脑、生津解渴、解除疲劳的功效。

  侗族人喜爱种植茶树,故油茶中的茶一般都是自家采摘、加工的上好茶叶,而且茶油也是用自家老油茶树上的油果压榨而成,产量低却极香。制作时,先是将阴干的糯米饭放入滚沸的茶油中,炸出香脆的米花捞出。锅中留少许油后,放入一把米炒至金黄,再加入干茶叶混炒至焦黄,加水煮开,然后过滤出渣叶。最后,客人视喜好可在茶碗中加进糖、盐、米花、葱花、姜丝、芝麻、茼蒿或菠菜等时鲜蔬菜。

  比较高档的油茶,佐料制作就更多更复杂了。除了炸米花,还可以油炸花生、黄豆、葵花籽、腰果、虾米等。另外,可以炒些瘦肉、猪肝、粉肠等,再煮些汤圆、糍粑之类的食物。    

  行走在冬日的桂北大地,流连三江,观赏风雨桥,满目所见锦绣侗服,再吃上一碗浓香的油茶,侗族风土人情带给人久违的惬意与开阔。

  (作者供职于南方电网云南曲靖供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