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版:中国城市能源周刊

中国能源报 2020年12月07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中国可持续发展评价报告(2020)》出炉,呼吁摒弃以追求GDP为核心的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多维度协同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可持续发展“不平衡”短板待补

■本报实习记者 齐琛冏 《 中国能源报 》( 2020年12月07日   第 25 版)

  12月1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阿里研究院与社会文献出版社在京共同发布了《可持续发展蓝皮书:中国可持续发展评价报告(2020)》(下称“蓝皮书”)。蓝皮书从经济发展、社会民生、资源环境、消耗排放、治理保护五个方面,并细分22个指标,对中国30个省份、100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表现进行了排名。

  针对蓝皮书反映的“部分城市各项指标排名差距较大,存在明显不平衡现象”突出问题,多位专家一致提出,不应以GDP为唯一标准衡量城市可持续发展成败,而应“多条腿走路”。

  

  城市发展不均衡现象突出

  根据蓝皮书,2018—2019年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综合排名中,珠海、北京、深圳、杭州、广州、青岛、无锡、南京、上海、厦门位列全国城市前10名。在消耗排放控制方面,位居前10名的省份为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天津、河南、陕西、广东和山东。排名靠后的省份为青海、黑龙江和宁夏。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城市22项细分指标的排名值差距较大,存在明显的不平衡现象。甚至个别城市在某指标名列前茅,在另一指标却是倒数“吊车尾”。

  以综合排名第二的北京为例,虽然在经济发展与消耗排放中居于首位,单位GDP能耗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等方面得分较高,均位列第一,但在人均水资源量、人均城市道路面积等方面得分较低,分别位于第87与第100名,存在明显短板。

  牡丹江市的短板则与北京市相反。其综合排名第76位,人均水资源量、单位废水排放量分别排第5名和第9名,但GDP增长率、单位GDP水耗和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分别排在第99、第99与第100名,指标最高与最低排名差距高达98位。

  排名结果显示,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也不具有正相关性。“在治理保护方面,并不是经济发展程度越高的地方,治理保护投入越大。反而是在环保尤其是空气质量改善压力较大的中部城市,如石家庄、邯郸、郑州等,在工业转型、空气治理等节能环保方面因普遍加大投入,整体排名相对靠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研究院可持续发展政策与管理中心副主任郭栋介绍。

  城市能耗强度下降压力与日俱增

  何为可持续发展?郭栋对此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家里有一棵苹果树,每年摘苹果吃就是可持续,但把树砍了烧柴就是不可持续。

  他进一步介绍,与农村相比,城市是一种更集约的发展模式。人口密度小的地区,在电、气、水管道建设,以及废物处理等方面,人均成本更高;人口密度越大的城市,人均资源利用就越集约化。“尤其是在人口众多、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必须走城市化、集约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但蓝皮书指出,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明显短板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仍旧较弱,消耗排放对环境、健康等存在负面影响。

  相关数据显示,2010—2018年,我国在土地、水资源和能源三方面的指标均表现为持续增长,但是能源消耗的涨幅有逐渐降低趋势。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进入加速调整期,以往依赖高能耗以支撑经济增长的模式已逐渐“退伍”。

  “虽然能源强度逐年下降,但是下降率越来越小,这意味着城市在能源强度下降方面正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蓝皮书副主编,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美欧所副所长、研究员张焕波表示。

  GDP不应是城市发展唯一指标

  各指标不均衡现象的背后,是城市对不同指标的重视程度不同。经济增长往往被视为衡量城市发展的最主要指标之一,但是专家呼吁,在城市可持续发展方面,应该“多条腿走路”,协同推进。

  “可持续发展是动态、多维衡量的绩效体系,仅一个指标是无法概括的。仅追求GDP或其他单一目标会导致很多不良后果。蓝天、白云和清澈的水也都无法用GDP衡量。”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可持续管理学教授石天傑(Satyajit BOSE)强调。

  对于城市各指标不均衡问题,蓝皮书建议,彻底抛弃以追求经济总量与速度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实施以可持续发展指标为导向、全面反映经济社会发展质量的政府绩效考核体系。

  在国家可持续发展层面,蓝皮书建议,一方面加强创新驱动,进一步激发各主体创新创业积极性,以促进经济更好更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大环境治理投入,尤其要加强在资源节约利用方面的政策引导,强化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的管理,加大工业固废利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方面的治理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