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版:专题

中国能源报 2020年11月23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红色吕梁 绿色发展

《 中国能源报 》( 2020年11月23日   第 33 版)

  干旱之年喜丰收,渗水地膜立大功。

  临县城东山环城绿化工程。

  大数据互联网平台模型。

  工作人员正在宣传农业技术。

  石楼县有机西红柿丰收。

  针对养殖户的金融扶贫。

  母婴护理就业。

  方山县桥沟村农光互补电站。

  岚县土豆“花海”。

  这里是吕梁

  吕梁因吕梁山脉纵贯全境而得名,位于山西省中部西侧。1971年组建地区,2004年撤地设市,国土总面积2.1万平方公里,辖1区2市10县8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省级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161个乡镇(街道),截至2019年底,总人口达385万。

  吕梁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远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吕梁人文荟萃、英才辈出,有一代女皇武则天、初唐诗人宋之问、宋朝名将狄青、清代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等历史人物。近代以来,涌现出红军早期领导人贺昌、被毛主席亲笔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革命英雄刘胡兰、“试管婴儿之父”张民觉、“山药蛋”派代表作家马烽等杰出人才。

  吕梁地势北高南低,一般海拔在1000-2000米。境内沟壑纵横,山区半山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91.8%,森林覆盖率32.81%。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9℃左右,近年年均降水量546毫米,无霜期133-178天,年均水资源总量14.47亿立方米。

  吕梁是革命老区。曾是革命圣地延安的东部屏障,红军东征主战场,晋绥边区首府和中央后委机关所在地。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彭德怀、邓小平、贺龙、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在吕梁生活和战斗过。以1955年授衔为依据,十大元帅、十位大将、三十多位上将均在吕梁留下战斗生活的足迹。山西第一支工农武装——中国工农红军晋西游击队、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中阳县苏维埃革命委员会均诞生于吕梁。革命战争年代,吕梁人民养兵十万、牺牲一万,孕育了吕梁精神、晋绥精神等红色文化,《吕梁英雄传》就是吕梁人民不畏牺牲、献身革命的真实写照。

  吕梁是贫困地区。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是山西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2014年底,全市13个县市区有6个国定贫困县、4个省定贫困县,有贫困村1439个、贫困人口59万人,贫困发生率19.2%。近年来,全市上下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坚定“打不赢脱贫攻坚战,就对不起这块红色土地”的态度和决心,咬定目标,尽锐出战,全市10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1439个贫困村全部退出,累计减贫21.7万户58.5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18%。

  吕梁是资源富区。已探明40多种矿产资源。全市含煤面积1.1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54.3%,保有储量420亿吨,被誉为“国宝”的4号主焦煤储量达114亿吨。铁矿石、铝土矿保有储量分别为13亿吨、6.49亿吨,占全省的34.6%、45.7%。吕梁还是著名的白酒、红枣、核桃、小杂粮生产基地,汾酒、竹叶青白酒品牌驰名中外,红枣、核桃年产量分别为3.5亿公斤、5000万公斤,占全省的1/2、1/3。“人说山西好风光,右手一指是吕梁”。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有文物古迹5901处,省级以上自然风景区5处,北武当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碛口古镇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佛教净土宗祖庭玄中寺等一大批旅游景区闻名遐迩。有临县道情、孝义皮影和木偶戏、中阳剪纸、临县伞头秧歌等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吕梁是发展新区。2004年撤地设市后,吕梁发展步伐明显加快,特别是随着吕梁机场、太中银铁路、青银高速、太佳高速、西纵高速、环城高速、太兴铁路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成,区位优势开始凸显,发展动力明显增强。近年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培育新兴产业,“一煤独大”的产业结构发生实质性转变。一产方面,红枣、核桃、小杂粮、马铃薯、食用菌、畜牧养殖等特色农业快速发展,“一县一业”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二产方面,形成了以煤炭、焦炭、冶金、电力等传统产业为支撑,新材料、白酒、大数据、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产业格局。三产方面,文化旅游、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电子商务等服务业蓬勃兴起。

  2019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512.1亿元,增长5.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963.2亿元,增长4.6%;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23.3亿元,增长11.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92.6亿元,增长10.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181元,增长6.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9963元,增长10.3%,多项经济指标总量和增速位居全省前列。

  今年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76.05亿元,同比下降3.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下降4%;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35.1亿元,增长7.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91.8亿元,下降13.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4.76亿元,下降16.15%;进出口总额18.99亿元,下降2.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为14145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为5094元。

  2020年全市上下将大力弘扬吕梁精神,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奋力夺取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双胜利。

  (吕梁市委宣传部供稿)

  

  大数据驱动高质量发展

  ■成娜

  大数据是战略性基础资源,孕育着颠覆性发展机遇。从2017年起,吕梁连续四年举办大数据为主题、多名院士和专家参与的大会,名称从“推介会”变为“推进会”,再到2020年8月18日的“发展大会”。

  与此同时,吕梁大数据产业与实体经济、政务服务、社会治理以及民生服务等领域逐渐深度融合,助力吕梁蹚出一条乘“云”而上、借“数”发展的高质量转型之路。

  从“挖煤”到“挖数据”

  吕梁勇蹚大数据新路

  最近,吕梁市临县贫困户李巧兰有了一个新职业——数据标注员,对着电脑用鼠标对人脸照片的眉毛、颧骨等关键点进行精准标注。“不需要学历文凭,只需要一根网线接入就能工作,一周时间的培训便可上岗操作。”

  李巧兰这份工作,与吕梁依托能源、区位、气候等基础优势和先发优势发展大数据产业,从“挖煤”向“挖数据”转变分不开。

  大数据产业是山西要全力打造的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之一。出席第四届吕梁大数据产业发展大会的山西省委书记楼阳生指出,近年来,山西省委和省政府大力实施大数据战略,大数据产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吕梁市贯彻落实省委“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和要求,把发展大数据产业作为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推动大数据产业从无到有,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山西日报》刊文称,吕梁大数据产业发展大会将世人的目光聚焦到了山西大数据产业,同时也刷新了昔日“煤老大”勇蹚转型路的时代认知。

  “吕梁革命老区作为能源基地,从‘挖煤’向‘挖数据’的华丽转身,是吕梁人民开拓创新的成果。”山西省工信厅厅长朱鹏表示。

  为转型赋能

  传统产业插上大数据“翅膀”

  “目前,5G技术在薄煤层一次性采全高的矿井中进行了推广和应用,但如何在中厚煤层采取放顶煤开采的矿井应用?”在8月17日举行的吕梁市大数据专家咨询委员会会议上,离柳集团董事长杨虎平向院士专家提出了需求,“希望通过大数据的应用,从而助力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资源型地区吕梁有过煤炭黄金十年的高速增长期,经济也曾遭遇过断崖式下滑。为此,吕梁发展大数据产业,聚焦“六新”培育壮大新动能,为转型发展蹚新路带来希望和出路。

  山西省政协副主席、吕梁市委书记李正印表示,近年来,吕梁推进工业数字化,吕临庞庞塔煤矿智能化矿山率先获得“5G井下专网”,孝义鹏飞实业有限公司建立“5G+智慧煤化工”实验室,中阳钢铁有限公司数字化生产系统投用,一批传统企业插上大数据“翅膀”、发生智能化“蝶变”。

  “吕粮山猪”品牌近年来在山西声名鹊起。据企业负责人介绍,公司通过互联网、物联网和二维码技术,对养殖、屠宰、运输、包装、销售等信息进行数字化管理,实现生猪养殖生长过程有记录、记录信息可查询、流通去向可跟踪、主体责任可追究、问题产品能召回、质量安全有保障,让每头猪都安全可追溯,促进生猪养殖标准化生产,保障食品安全。

  吕梁市市长王立伟介绍称,吕梁将着力构建万众创新的大数据发展生态,建好数据基础设施,推动应用场景百花齐放,坚定蹚出一条乘“云”而上、借“数”发展的高质量转型之路。

  从云端到身边

  大数据应用“加速度”

  2020年8月,启动一年的“吕梁通”APP秀出了成绩单。这个城市综合服务平台已涵盖行政事项、医疗事项、便民服务、缴费服务等10大类227项服务事项,累计办件量1800多件。“以前办理业务都得跑大厅,现在下载个‘吕梁通’就把事儿办了,确实方便了很多。”吕梁市民成女士说。

  推动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政务服务、社会治理以及民生服务等领域深度融合,是近年吕梁在大数据产业发展中的又一探索。

  作为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吕梁市将大数据理念与技术运用于精准扶贫领域,创新建立“一码清”大数据平台,上线运行“基础数据核实录入”“满意度评价”“三类户跟踪监测”“产业就业调查”“脱贫自查”五大功能模块,实现了扶贫对象、项目、资金的全程跟踪管理。

  据介绍,“三零单位”创建平台为平安吕梁建设提供了智能化支撑;智慧环保平台助力吕梁市区空气质量连续3年位居山西省和汾渭平原11市前列。吕梁已形成了智慧城市、智慧医疗、智慧警务等50多项应用成果,开启了便民服务“慧治”新模式。

  与此同时,部分专家对大数据更多应用场景提出期许。

  山西省行政审批管理局副局长李明表示,目前有关部门正准备建立家政人员大数据平台,为老百姓提供参考,但在整合欠款记录、犯罪情况等数据时却遭遇了数据共享不足的困难。听到这个情况后,李正印马上建议从“吕梁山护工”开始做起。

  

  红土地书写脱贫致富新答卷

  ■彭斌  张建明

  作为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吕梁是山西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自2017年以来,该市倾力打造了“生态扶贫、吕梁山护工、光伏扶贫”三张品牌,组建造林合作社、推进生态扶贫的做法,以及易地扶贫搬迁、吕梁山护工培训就业、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一批脱贫攻坚重点工作走在了全国和山西省前列。

  截至目前,吕梁市10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1439个贫困村全部退出,累计减贫58.5万人,剩余5312名贫困人口全部完成脱贫退出程序。

  落实精准方略

  打响三张脱贫攻坚特色品牌

  吕梁市坚持增绿与增收相结合,在“一个战场”打赢“两场战役”。据了解,吕梁市以扶贫造林专业合作社为抓手,累计投入70多亿元,通过规模化、合作化方式,连续四年集中实施荒山造林、退耕还林、经济林提质增效“三个100万亩”生态工程。目前,全市累计完成荒山造林330万亩、退耕还林236万亩、经济林提质增效278万亩,全市林草覆盖率达到72.26%,全省排名第一;森林面积907.05万亩,全省第一;森林覆盖率从2016年开始每年以1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由山西省第六上升为山西省第三;组建1398个专业合作社参与造林、管护、土地复垦复绿等任务,带动50万群众依靠生态扶贫增收,其中11.5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人均增收6000元以上。

  特别是今年以来,吕梁市出台规范提升造林合作社“10条”举措,推动合作社经营方式由单一造林向多元转型,累计规范提升1136个造林合作社,带动1.47万贫困劳动力平均收入5000元以上。2018年,国家发改委等三部委联合发文,在全国推广吕梁合作社造林模式。

  同时,吕梁市扎实推进以护工护理为主的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吕梁山护工”劳务品牌叫响全国。坚持“政府支持、专业培训、持证上岗、跟踪服务”的推进机制,健全完善组织领导、政策支撑、宣传发动、技能培训、就业服务五大保障体系,市场化择优建立11个培训基地,先后在北京、太原、青岛、济南等地召开“吕梁山护工”推介会,与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220家家政公司建立合作关系,组建了驻北京、天津、青岛等地6个服务部和17个服务站。

  截至目前,吕梁市共培训5.83万人,实现就业3.15万人,人均月收入4500元,就业辐射全国8省20多个城市。而且,加强与日本介护联合会交流合作,组团赴日本推介“吕梁山护工”。同时,围绕“一县一品牌、县县有特色”的专业品牌,大力开展21个特色技能工种培训,成功打造了一批特色劳务品牌。

  吕梁市还坚持把光伏扶贫作为支柱产业来抓,打造贫困群众增收脱贫和贫困村集体经济破零的“阳光银行”。尤其是,充分发挥光照条件好、荒山荒坡多等优势,重点在深度贫困县、深度贫困村大力发展光伏发电产业,建成并网714座总规模57万千瓦的村级电站和集中式电站,占全省规模的1/4。探索形成联村式电站建设模式和收益分配办法,初步形成集中式、分布式、农光互补、农牧互补以及“以大带小”“统一运营”等多种建设、运营、管理模式,累计结算收益7.86亿元,到村6.75亿元,带动1553个行政村实现集体经济“破零”。其中,1129个贫困村实现全覆盖,集体资产收入平均达30万元以上,惠及贫困户14万人次,占全市贫困人口总数的1/4。

  今年,吕梁市将拿出光伏收益的80%,通过以工代赈、公益性岗位以及加大对老年贫困人口的保障,使兜底扶贫更实、集体经济组织更强、党支部作用发挥更好、群众向心力更强。

  坚持试点先行

  扎实抓好易地扶贫搬迁和金融扶贫

  吕梁市坚决啃下易地扶贫搬迁“硬骨头”,确保群众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其中,紧扣精准识别对象、新区安置配套、旧村拆除复垦、生态修复整治、产业就业保障和社区治理跟进等6个关键环节,采取行政村就近安置、建设移民新村集中安置和向小城镇、县城以及工业园区聚集安置等方式,对791个贫困自然村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同时,突出落实产业、保障就业、旧村拆除复垦、新区服务配套“四个重点”,建成87个集中安置点,3.74万户11.26万人全部搬迁安置到位;配套55个扶贫车间、36个产业园区、723个农业托管组织和合作社,全面完成安置点和迁出村产业“三个全覆盖”,产业配套完成率达100%;2.61万户4.69万个搬迁贫困劳动力,全部落实产业就业保障,保障率100%;791个自然村全部整村拆除,复垦土地2.13万亩,复垦复绿率100%;8个贫困县1.58万亩土地进入搬迁村拆除复垦交易平台,交易完成7114亩,收益11.6亿元。

  其次,吕梁市积极探索金融扶贫“吕梁模式”,助力贫困群众增收脱贫。坚持把金融扶贫作为推动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突破口,以政府建立风险补偿基金为支撑,金融机构放大贷款规模为途径,企业带动贫困农民增收为目标,与国家农发行合作,市县政府投入1.3亿元设立风险补偿基金,撬动银行放大5-8倍,支持农业企业带贫发展,形成“四增、三降、两促进、一目标”的风险补偿贷款“吕梁模式”。

  截至目前,吕梁市共为112户企业发放贷款12.7亿元,带动企业增收7.8亿元;与山西省农行合作设立总规模20亿元的“乡村振兴贷”,重点支持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及专业合作社,累计发放贷款21.56亿元,年内达将到30亿元左右,有效破解了农业龙头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金融机构“放贷难、风险高”,农民“无产业、增收难”等问题。而且,积极创新金融助力脱贫攻坚模式,建成核桃、红枣、沙棘、肉牛、食用菌、马铃薯、小杂粮、中药材等八大产业联盟,健全利益联结机制,推进贫困村实现“五有”目标,形成“小额信贷+造林合作社”“小额信贷+产业发展”“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等模式,带动6.5万贫困人口脱贫,户均增收3400元以上。

  强化攻坚举措

  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成效

  吕梁市将脱贫攻坚工作做到了实处,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全面解决。其中,教育扶贫政策体系逐步健全,建立起从幼儿园到大学覆盖全过程的“5+5”教育扶贫资助体系。开展失学辍学摸排工作,确保适龄儿童“零失学零辍学”接受义务教育。全面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55所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全部完工。14所省级示范高中对口帮扶吕梁市贫困县11所普通高中,10所省属职业技术学院对口帮扶吕梁市10所职业中学。

  此外,健康扶贫连续三年稳居山西省第一方阵,9.96万名贫困人口享受“三保险三救助”政策,报销比例83.74%,贫困人口住院综合保障比例平均达到90%以上;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覆盖,组建服务团队2356支,签约家庭医生4228人,8.07万人贫困慢病患者全市实现“双签约”服务;在山西省率先推开县域内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住院患者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服务,全市综合医改信息化平台、县域内外“一站式”结算服务平台建成运行。农村危房和饮水安全问题全部清零,1649户农村四类重点户和边缘户危房全部改造完成;新建改建190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82个自然村、31.87万人饮水条件得到巩固提升。

  其次,吕梁市通过“三大举措”筑牢防贫底线。建立“一码清”大数据平台,对2504户5312名未脱贫户、5885户13672人脱贫不稳定户和5986户13196人边缘易致贫户实行每月监测,实现“一码呈现四级信息、一码解决群众诉求、一码跟踪减贫防贫、一码研判科学决策”。全市“两类户”预防性帮扶措施覆盖率达到100%,其中:就业安置8184人,产业带动8663人。大力推广“一保通”扶贫保险,精准对接农险、大病、民生保险和产业脱贫需求,打出保险扶贫“组合拳”。

  目前,吕梁市59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返)贫责任险”全覆盖,投入保费1063.87万元,今年理赔39.75万元,赔付率3.74%;34.13万人次投保农业保险,投入保费1.15亿元,今年理赔3533.5万元,赔付率82.61%。

  同时,吕梁市通过“一兜底”保障贫困群众基本生活。持续提高农村低保保障标准,由2015年年底的 2501元/人/年提高到2020年的4853元/人/年,达到4668元至5244元,高于2020年度省级脱贫标准4000元指导线。按不低于低保标准提高的1.3倍提高城乡特困人员供养基本生活标准,分散供养、集中供养标准分别平均达到每人每年6577元、9169元。不断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符合参保条件的42.15万贫困人口参保率达到100%,60周岁以上贫困人口按月领取养老金,实现了应保尽保。

  层层压实脱贫责任

  坚决交好脱贫攻坚吕梁答卷

  一是强化责任落实。坚决扛起政治责任,广泛开展四级书记遍访行动,市级领导带头全部下沉一线督战脱贫攻坚,推动各级干部履职尽责。市级成立5个督战组对4个重点县、13个重点乡镇挂牌督战,161名县级领导干部下沉乡镇担任第一书记,推动责任落实。在去年向兴县、石楼2个深度贫困县派驻工作组的基础上,今年向临县派出由吕梁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为组长的市决战决胜临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领导指导督导临县脱贫攻坚。加大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力度,10个贫困县实现专项巡察全覆盖。

  二是持续部署攻坚。2017年以来,连续四年春节上班后召开脱贫攻坚大会,聚焦年度减贫目标任务,动员部署年度脱贫攻坚工作。今年先后11次对光伏扶贫、问题整改、“两不愁三保障”、易地扶贫搬迁等重点工作进行专题调度,推动问题整改落实。

  三是强化政策支撑。先后出台《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实施“三五工程”攻坚深度贫困工作方案》《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实施方案》等文件,形成四梁八柱的脱贫攻坚政策体系。今年围绕脱贫攻坚决战完胜目标任务,坚持摘帽不摘政策,制定出台“1916”行动计划和挂牌督战、规范造林合社、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等7个方面专项文件,保持脱贫攻坚政策稳定性和连续性。

  四是加强扶贫队伍建设。选派517名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到373个村任职,对229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进行了全面整顿,对扶贫系统干部、驻村工作队员、农村第一书记和村“两委”骨干实现培训全覆盖,基层干部能力不断提升。目前,中央、省市县共有1481个单位,2353支工作队、7246名工作队员、1769名第一书记,在全市1439个贫困村和有扶贫任务的非贫困村开展驻村帮扶,共有6.67万名机关干部结对帮扶。

  五是持续加大扶贫资金投入。连续五年财政专项扶贫投入保持“双增长”,今年全市投入财政扶贫资金(中央、省、市、县)23.16亿元,其中市级资金3.96亿元,较上年增长53.01万元;县级投入较上年增长3278.61万元。实施2379扶贫项目,完工2244个,完工率94.33%,为我市贫困群众持续增收脱贫注入了强劲动力。

  六是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连续五年开展“吕梁山护工”先进典型、脱贫攻坚年度先进人物评选表彰和巡回演讲等活动,激发群众脱贫内生动力。持续开展文明户评选、文明村镇创建等活动,累计评选文明户2.45万户,选树宣传致富带头人典型320人,发挥了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大力推广石楼“党建+合作社”、交口“十户联体”、临县“扶贫孝心基金”、兴县合作总社等新时代乡村治理好做法,帮助群众破除“等靠要”思想。开展“1+3”社会扶贫工作和消费扶贫工作,以消费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贫困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明显提升。

  尽管吕梁市脱贫攻坚取得了重大决定性成就,但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农业产业结构比较单一,产业融合带动能力还不足;技能就业增收渠道还不够宽,农村发展活力尚未充分激发;城乡发展、居民收入不平衡,仍需持续保持对欠发达地区和低收入人口的政策支持和投入力度。

  下一步,吕梁市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按照国务院扶贫办工作要求,大力弘扬吕梁精神,高质量交好脱贫攻坚答卷,奋力谱写吕梁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本版图片均由冯帅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