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中国能源报 2020年11月23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节能提效不能有侥幸心理(评论)

本报评论员 《 中国能源报 》( 2020年11月23日   第 01 版)

  “无法顺利完成”“形势十分严峻”“确实存在一定困难”——“十三五”收官阶段,多地无力完成能耗“双控”任务的意外局面,让“双控”骤然成为行业热门话题。

  能耗“双控”之所以备受关注,关键在于其既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的硬措施、硬指标,又是倒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能源消费革命的重要抓手。从“十一五”规划首次把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到“十二五”规划提出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再到“十三五”规划明确制定能耗“双控”指标,显著变化正在发生:2006-2015年,我国能耗强度累计降低34%,节约能源达15.7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少排放二氧化碳35.8亿吨,对减轻我国资源环境瓶颈约束、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2016-2019年,全国能耗强度继续累计下降超过13%,进一步为节约能源资源、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发挥了积极作用。

  实践证明,“双控”既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尤其值得肯定的是,起源于能源行业的“双控”制度,在“十三五”期间还被推广至水资源和建设用地领域,为我国能源资源高效利用提供了有益借鉴。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来看,“十三五”全国层面“双控”达标问题不大,这总体反映出“双控”制度和目标的制定是科学而合理的。但10多个省份去年即提出无法完成“十三五”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指标,也直接暴露出“双控”制度在实际操作、手段措施等方面还存在欠缺或短板,尤其是经济综合水平名列前茅的广东、浙江等地,甚至一度提前“透支”年度能源消费总量指标,在相当大程度上折射出总量指标分配存在不合理;而内蒙古、陕西、新疆、宁夏等煤炭主产区,近日接连爆出“双控”任务“失控”的现象,更是凸显了这一问题。这也意味着,“双控”制度亟待立足新的时代条件加以修正、完善,需要与时俱进的“微操作”。

  具体来讲,新的“双控”制度既要做到让各地切实尽力即可完成,不投机取巧;又要做到在制定目标时能坚持实事求是,不好高骛远。尤其是对于能耗强度达标而发展较快的地区,能源消费总量控制要有适当弹性;对于中西部经济欠发达省份,也应考虑给予更多的指标倾斜。换言之,要实现在严格控制能耗强度的基础上,分区域调整优化能耗总量控制,让“双控”更好发挥能耗指挥棒的作用。

  能源系统好不好,首先要看能效水平高不高。“双控”的一大重要目的就是要倒逼经济结构转型,实现节能提效。如果为完成任务而无限度地放宽指标,则明显有违“双控”初衷。目前部分产煤大省的共性问题,正是产业、能源结构不合理,能效水平较低的高耗能行业占比较重。因此,“双控”指标的调整,要做到张弛有度,切忌盲目放水。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双控”与没有“双控”一样,都会让政策失去意义。

  节能提效是我国能源战略之首,是绿色低碳的第一能源。目前我国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发达国家的2.1倍,节能提效空间巨大。这也意味着“双控”制度任重道远。

  同时,在“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能耗“双控”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必须作为长期政策坚持下去。经过连续多年大力度推进,“双控”难度也越来越大,这也给治理者提出了不容回避的考题。

  开弓没有回头箭。节能提效、践行“双控”各地不能有歇一歇的侥幸心理,放眼长远,必须把弦拧得更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