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版:星辰副刊

中国能源报 2020年10月26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山旮旯大变样(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颜克存 《 中国能源报 》( 2020年10月26日   第 24 版)

  山连着山,山的外面还是山,似乎永远看不到尽头。这里,是我的家乡——陕西省岚皋县明星村,一个位于大巴山深处,曾经道路不通、信息不畅、地瘦人穷的小村庄。

  上世纪九十年代,从县城到乡里只有一条土泥路。晴天一身灰,雨天满脚泥,但这条土路肩负着整个乡的通信、输电、运输和出行重任。最难捱的是夏秋两季,雨多水丰,山路易垮塌,交通易中断,遇上杆倒电停,线断网无,大家只能摸黑度夜。碰上急事,不得不乘船横渡汉江,绕道进出。一些见过世面且手头宽裕的村民都选择了举家外迁,离开这个“路”“网”两不通的山旮旯。

  我的幺叔贩卖猪、马、牛、羊、鸡等畜禽和粮食、中药材等土特产,被村里人称为“贩子”,他是村里被逼出山的第一人。路不通,他只好压价收购,雇人肩扛背驮,运输成本高,村民们挣钱少;网不通,无法及时掌握商品价格波动,盈亏全靠运气。拿幺叔自己的话说,“路不通,网不通,生意再好,赚钱也不中。”

  村里人吃够了路不通的苦。2000年前后,乡政府决心解决行路难题,村民一呼百应,说干就干,硬是凭着锄头、铁锹、大锤和钢钎在山腰上凿出了一条通村路。至此,明星村第一次通行了汽车,鸣笛声震响了山村的黎明。

  路通了,“窗口”打开了,人人都想离开的山旮旯竟然活了,而且活得新新鲜鲜。

  之后的十几年,村民们一改单一的传统农业种植模式,学习养殖新技术,改换作物新品种,引进种植新药材,凭着一股不认输的劲儿,唤醒了山里的魔芋、茶叶、柴胡、漆树、香椿、芍药和云木香。靠着科学养殖,大家还将鸡、羊、猪、牛养出了规模,腰包越来越鼓,小洋楼建的越来越多。

  随着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深入实施和推进,部分村民随陕南大中型水库移民及生态搬迁政策搬离,有的进城买了房,有的下山进镇安了家,留守的村民也在政府扶持下全心全意发展产业。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短短几年,明星村借助产业实现了高效增收,还将通村的土泥路硬化成宽阔的水泥路。新路通到了家门口,大家出门一把方向盘,就能一溜烟跑进城。

  日子过好了,精神生活也得上台阶。六十多岁的村民颜学义感慨:“要想眼界广,就得通上互联网”。

  这些年,明星村家家网线入户,无线信号覆盖了全村,超薄智能液晶电视也取代了曾经的电视卫星接收器。茶余饭后,大家或拿起手机,看看国家大事和社会民情,或邀上亲朋邻居,沿着平坦的村道散步,既锻炼了身体,也增进了感情。

  昔日山旮旯里的小山村,通了路,通了网,连接了外面的世界,日日都有新模样。

  (作者为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