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中国能源报 2020年10月26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国家级战略重任不应全由企业买单(评论)

■本报评论员 《 中国能源报 》( 2020年10月26日   第 01 版)

  作为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重要“战略储备技术”,煤制油、煤制气行业如今双双陷入全线亏损一事,必须引起行业、企业和能源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禀赋,决定了我国以煤为主体的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改变。与此同时,近年来我国油气对外依存度持续攀高,其中2019年油、气对外依存度已分别升至72.6%和43%,给我国能源保供埋下巨大安全隐患。在此严峻形势下,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发展煤制油、煤制气产业,既有利于摆脱对国外油气资源的过度依赖、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又有利于促进煤炭清洁高效转化、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战略和现实意义。

  可喜的是,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煤制油、煤制气产业,无论是在工程示范方面,还是在产业化推广方面,均取得了积极进展,整体上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历史经验无数次地证明,战略储备能力的培养绝非一日之功,战略储备项目的建设不能到了危机时刻才临时抱佛脚,必须在平日就保持“战备状态”,唯有如此,才能有备无患,牢牢把握主动权。

  然而,令人担忧的是,迫于生存压力,现存煤制油、煤制气项目纷纷“转移阵地”——转产其他产品;新建项目也相继放慢建设节奏,甚至停止建设。凡此种种,无不让煤制油、煤制气的“战略储备”意义大打折扣。

  眼下日子不好过,展望未来,行业前景同样渺茫。煤制油、煤制气是“低煤价、高油价、高气价”产业,但当前回暖乏力的国际经济环境和供过于求的全球油气供需形势,意味着国际油气价格大概率会长期维持低位。在此背景下,煤制油、煤制气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将陷入价格成本“倒挂”的逆境,势必会让本就连年亏损的示范项目更加举步维艰。

  雪上加霜的是,产品结构不尽合理、同质化现象严重、技术创新仍存短板等自身问题,又进一步阻碍着煤制油、煤制气项目的竞争力提升。例如,目前国家能源集团、伊泰集团、潞安集团等煤制油项目均采用同一技术路线,项目产品类型雷同,同质化产品供应激增,导致产品价格持续走低;另外,煤制油、煤制气技术路线整体处于升级示范阶段,工艺系统优化、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和装备攻关等,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产品成本仍有巨大下降潜力待挖。

  企业长期亏损、生死难卜,行业的精进发展显然无从谈起。因此全线亏损问题必须予以尽快解决,否则不仅示范项目的巨额投资将“打水漂”,而且行业、企业多年来积累的有益经验、技术成果也将付诸东流,最终导致国家战略目标功亏一篑。

  国家战略不应全由企业买单。煤制油、煤制气等战略储备技术事关重大、意义深远,远非某个或某几个企业一己之力所能承担,理应得到国家更多政策支持。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例如,在税收方面,有数据显示,煤基柴油、石脑油吨产品完全成本中,综合税负占比分别超过 39%和 58%,高税负已在严重制约煤制油的创新发展和示范项目的意义。主管部门可否在此方面做点文章,实实在在给予“战略储备技术”应有的扶持。再如,可否回应行业呼声,参照页岩气等非常规天然气的补贴政策,给予煤制气项目相应气价补贴?这些问题,都值得进一步探索总结,研究解决。

  河入峡谷,风过隘口。站在相关“十四五”规划正在制定的紧要时刻,连年亏损、负债累累的煤制油、煤制气“战略储备”项目,亟须主管部门给予更多战略考量和行动支持,避免国家战略虎头蛇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