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之后,黄河流域的生态环保及高质量发展也在加速推进。中共中央政治局8月31日召开会议,审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强调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尊重规律,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
黄河流域又被称为“能源流域”,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丰富,是重要的能源、化工、原材料和基础工业基地。随着近年治理、修复等工作持续开展,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呈向好趋势,但能源结构偏重、产业分布偏乱、工业污染突出等问题依然明显。如何进一步巩固治理成效,成为沿途区域面对的共同挑战。
多重环境问题交织
黄河流经青海、宁夏、内蒙古、陕西等9个省区,其中不少区域为我国重要的能源资源输出地。以煤炭资源为例,中国工程院院士、陕西省煤炭学会理事长王双明介绍,煤炭富集区主要位于沙漠黄土覆盖区,也就是黄河中上游。目前,国家规划建设的14个大型煤炭基地,黄河中上游地区就占了6个,资源总量占全国的40%、产量接近60%,是生产潜力最大的一个区域。
“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必须开发黄河流域的煤炭,但同时,煤炭开发必然产生生态损害,再先进的国家也无法避免。如何实现煤炭开采与矿区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是黄河流域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必须破解的重大科学问题。”王双明举例,大规模的煤炭开采易造成地表塌陷、开裂,进而带来地下水位下降等问题,必须做到环境保护优先。
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进一步指出,由于水资源短缺、生态系统脆弱,加之长期以农业生产、能源开发为主的发展方式,黄河沿途部分区域环境质量差、改善难度大,且多重环境问题交织,生态环境潜在风险高。
为填补“历史欠账”,一系列治理措施密集展开。记者梳理获悉,内蒙古、陕西、甘肃等地已出台专项治理措施。例如,近日印发的《内蒙古自治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2020年工作要点》明确,将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创建国家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区等方面,推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陕西于近期部署十大行动,用于完善黄河流域生态空间治理等。
治理效果尚不稳固
“目前,黄河流域已由单一的环境保护,到自然资源、自然生态、环境容量保护并重,由具体点源和项目的保护,到区域、系统及上中下游的一体化保护。”现有治理效果得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环境所副所长常纪文的肯定,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呈现“稳中向好”趋势,但同时,成效还不够稳固。
常纪文指出,能源结构偏重、工业污染突出,是长期存在的问题之一。“由于经济发展差异较大,西部仍在引入东部地区淘汰的产业,比如去年江苏盐城发生化工企业爆炸事故之后,部分地区就排着队去看有没有可以引进的项目。这些虽然不是污染型产业,其中也不排除有好的企业,但总体并不高端,环保水平有待改善。此外,黄河流域部分城市仍在发展‘黑色经济’,有的平时不用力、到时‘一刀切’,还有的表态时候很积极,实际行动却经不起查验。”
结合本地实际,陕西省石化联合会顾问胡海峰也称,陕西煤油气盐等资源丰富,发展能源化工有天然优势。当地已建成30多个化工园区,希望推动石化产业绿色发展。“但目前更多停留在‘划地为园’阶段,园区整体水平低、规模小,数量也偏少。我们的化工园区还不如山东、江苏等地整顿淘汰的园区多,与绿色化、高端化标准更是相距太远。”
在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副院长白颐看来,环境问题不解决,反过来将制约产业发展。“黄河流域布局这么多石化、煤化工基地,必须先把功能健全,才能吸引投资者。没有做好安全环保措施,未来发展必将受到限制,久而久之就没人愿意来了。”
杜绝“先污染、后治理”
多位专家一致提出,黄河流域应摈弃“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应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我们调研发现,西部地区的环境保护能力确实还存在欠缺。一方面,必须保持战略定力,部分地区不能因为出现经济困难,就开口子、松口劲;另一方面,要以解决现实环境问题为导向,形成层次清晰、内容齐全、相互配套、重点突出的政策体系,并以此为框架,遏制地方发展环境污染型、生态破坏型经济。”常纪文称。
同时,也要防止用“条条框框”挫伤地方经济发展的活力。常纪文表示,如果没有优势特色产业作支撑,黄河流域将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黄河流经多地,其中有些地区较为发达,但也有相对落后的区域。对此还要因地制宜,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竞争优势,让每个百分点的GDP都包括科技含量、就业容量和生态质量。
白颐认为,仅靠单一企业的力量,很难做到全面保护,“园区化”是黄河流域产业发展的现实选择。“目前,化工园区在产业集聚和产业链协同、土地集约利用、资源循环和能源互供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统筹规划。特别是从东、中部地区搬迁而来的企业,注意转移要求、分门别类进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