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基建大幕拉开,一批特高压、人工智能、5G、工业互联网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3月12日,在世界首个特高压多端混合直流输电工程昆柳龙直流±800千伏龙门换流站,施工人员在约十几个篮球场大小的阀厅内启动“心脏植入”工作——安装首个柔直换流阀组件。不久的将来,这个“超级心脏”将承担起将长距离输送来的直流电转换成日常使用的交流电的重任,为广东经济发展和千家万户提供源源不断的电力供应。
科技战“疫” 精准安装
昆柳龙直流工程将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把云南清洁水电送往广东、广西,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世界首个特高压混合直流工程,昆柳龙直流工程施工建设涉及多项“首台”“首套”“首次”新设备及新技术,安装工序多,安装精度要求高。承建方广东电网能源发展公司在抓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采用新材料及科技手段,有序推进工程建设,让科技战“疫”更加智能、高效。
“作为换流站的核心设备,阀塔安装环境和精度要求极为严格。此次阀塔安装工序共26项,需完成288个阀组件安装,就单项设备工序而言,远大于常规500千伏甚至1000千伏变电站。”广东电网能源发展有限公司龙门换流站电气A标项目总工程师谢妙添介绍,为使安装环境满足高标准防尘要求,施工方对阀厅地面进行胶防尘铺设,同时,运用全尘埃粒子计数器进行空气监测,每60秒开展数据采集分析。
除保证安装环境“够干净”外,还要保证设备安装“够稳”。谢妙添介绍:“相比常规悬吊式阀塔,该工程阀塔采用支撑式安装,每个阀塔有16个底座,必须把各底座的水平精度控制好,才能保障阀塔组件精准安装就位。因此,我们严格按照阀组安装工艺要求,各底座相互间高低差有效控制在±1毫米。”
科学统筹 物资供应保障率近100%
重大工程要按期完成,需配套完善的供应链。据南网供应链部经理吴海泉介绍,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该公司与1000多家供应商联系采购,目前有超9成供应商反馈可投入生产。这些物资供应企业来自全国各地,“如变压器、电抗器是河南、辽宁企业生产的,通信光纤是江苏等地生产的,塔材、母线生产的省份就更多了,值得一提的是,武汉几家通信光纤设备厂家也已有序复工复产。目前,物资供应保障率接近百分之百。”吴海泉说。
这主要得益于科学合理的安排和高效的工作模式。吴海泉表示:“根据‘攻坚战’指挥部要求,经过全面排查,我们对未到货物资根据任务列表及时跟进,并按重要级别划分重要设备材料和影响关键线路施工的设备材料,进行不同层次的跟踪,一日一报,每天都要跟进最新的状况。同时,实行周协调机制,全力做好物资供应保障工作,确保物资采购及时和无遗漏。”
同时,物资品控管理也十分重要。南网将质量监督关口前移至设备制造环节,从设备制造到施工现场开箱、安装各个环节都加强了质量把关。
据了解,疫情发生前,对物资设备生产环节的质量把控一般采取由业主委托第三方进场监造的方式;疫情发生后,减少人员接触成为必须。对此,南网质量安全处主管陈保刚表示:“各大工程复工后,我们采取远程监控手段,制定一些关键质量控制点,密切关注设备生产状况,对武汉复工的几家厂商我们也采取同样手段进行远程严格监控,确保设备生产环节质量。”
科技赋能 构建安全可靠“智能网”
当前,人工智能的主流模式是“大数据+深度学习”,这种模式正深刻改变着各行各业。疫情期间,施工保持距离、保障安全的同时,也为复工复产带来诸多不便。随着作业人员队伍壮大,工地防疫成为施工项目复工的关键。期间,热成像测温仪、AI摄像头、实名制信息化管理等科技助力打造的“智慧工地”,为重大工程复工复产构建了一张安全可靠的“智能网”。
如热成像仪可降低近距离接触交叉感染风险。“热成像仪是摄像头与热成像的结合,就像手机拍照,摄像头有一定的摄影范围,在附加了热成像功能后,会对经过这一范围的所有人都进行自动体温检测。”穗能通公司项目经理姚泽林介绍,“检测数据实时显示并上传至电脑终端,项目经理或施工班组长下载手机APP就可随时查看。”
AI摄像头——这双“智慧的眼睛”则可精准判断人群中的体温异常者并自动发出警告。同时,建设工地此前就使用的实名制信息化管理系统在疫情防控工作中也被赋予了新功能。500千伏楚庭变电站工程项目经理谢剑翔介绍:“该系统增加疫情的相关资料和推送信息,施工人员登录后,要先填写健康自查、体温数据等资料,然后才能进行正常的工地考勤。”此外,昆柳龙直流工程包括昆北换流站在内的多个站点还配有VR安全体验室,以提升安全教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