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油价创近30年单日最大跌幅、全球股市一片“哀鸿遍野”……3月的第二个周末,“欧佩克+”的谈判破裂以及接踵而至的原油“价格战”,成为近五年来国际油市最大的“黑天鹅”事件。油市诡谲的背后,是沙特领衔的传统欧佩克产油国和以俄罗斯为代表的非欧佩克产油国缔结的“减产联盟”深层次矛盾淋漓尽致的一次爆发。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技术的成功解锁,以美国为代表的新兴产油国异军突起,成为国际油市不可忽略的决定性力量之一,加之风电、光伏等低碳替代能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急速发展,由沙特主导的欧佩克内外交困,影响力日渐式微。
特别是在近年来全球经济温和增长、石油需求整体低迷的大背景下,欧佩克单方面通过非市场化手段减产提价的老办法难以奏效,被迫改变策略,牵手以俄罗斯为代表的非欧佩克产油国,形成了所谓的“欧佩克+”,试图“强强联手”支撑油价。自2016年结盟以来,“欧佩克+”在调节油价方面确实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利益诉求的不一致,“欧佩克+”对俄罗斯的约束有限,此次减产协议的谈判破裂即为最直接的明证。
当今世界已形成了三股有能力通过灵活调节产量去影响油市的力量,即美国、沙特和俄罗斯,但由于美国拒绝用非市场手段干预油市,所以事实上的活跃力量就是已结盟的沙特和俄罗斯。过去一年来,沙特一直是最积极的减产推动者,而俄罗斯却长期左右摇摆,二者各揣“小算盘”。
对俄罗斯而言,一方面,此前的多次联合减产虽保住了油价,却让游离于“欧佩克+”之外的美国“坐收渔翁之利”,趁机抢占了减产“腾挪”出的市场份额,成了“为他人作嫁衣裳”的亏本买卖;另一方面,一直以来,美国针对俄罗斯能源领域的制裁不断,例如去年就“域外制裁”了俄欧共建的“北溪-2”天然气管道项目。一边减产为美国让出市场,一边还要遭受美国制裁,这种极度不平衡的关系显然是俄罗斯无法接受的,此次拒绝与欧佩克合作便是一次反击,同时也是俄罗斯对自身油价耐受力的一次极限“压力测试”。
事实上,经历了2014年上一轮国际油价暴跌后的俄罗斯对低油价的敏感度已有所提升,随着开采技术的进步,其原油生产成本正在大幅下降,“25—30美元/桶的油价下可保障财政6—10年正常运转”并非虚言,薄利多销对于俄罗斯来说并非不可接受。由此可见,俄罗斯这一次敢于叫板沙特,并非临时起意。
而沙特作为欧佩克的“带头大哥”,坐拥世界级的海量易采石油资源,石油完全开采成本全球最低,尽管已经提出了目标宏大的国家转型计划“愿景2030”,但当下经济结构单一、财政高度依赖石油出口仍是事实,特别是刚刚上市的沙特阿美需要高油价的支撑,这成为沙特积极推动减产力保油价的动力所在。但在保价无望的情况下,通过价格战维持甚至抢占更多市场份额,成了沙特的最新选择。“自残式”的降价促销并增产,也是沙特与俄罗斯争夺话语权、秀实力的一种迫不得已的手段,或许也是逼迫对方重回谈判桌的唯一手段。
目前,沙特和俄罗斯仍在针锋相对,双方均无妥协和退让的迹象。可以肯定的是,在当前全球石油市场供应持续过剩的背景下,各石油生产国都将持续承压,而无论是欧佩克内部还是“欧佩克+”,利益诉求不一致正在导致矛盾向着不可调和的方向发展。在新冠肺炎疫情向全球蔓延的大背景下,油价低一些利于经济活动的恢复,或许并非坏事。受战争伤害最深的,往往正是发起战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