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20年01月06日 星期一

从枯燥科研中寻找甜滋味(“筑梦石油人”系列报道)

——记中国石化劳动模范、石勘院首席专家李军

■程力沛 田承帅 《 中国能源报 》( 2020年01月06日   第 14 版)

  轮南61井,这是中国石化劳动模范、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首席专家、测井技术研究部经理李军最自豪的一口井。

  当时钻井队已经全部到位,只等科研人员确定井位。研究中他发现用地层倾角测井对解释地层构造很管用,并找到构造高点,后期试油成功。直到1998年,终于获得重大突破,发现数千吨储量的低阻油藏。

  科研工作往往意味的是枯燥与乏味。但李军却认为,这种科研成果马上指导实践的成就感,确是甘甜无比,“想到自己的成果有用、有价值,能够指导生产就特别兴奋”。

  面对抉择:“原油产业的需求,

  就是我工作的方向”

  1991年,李军研究生毕业。此时塔里木会战如火如荼,正从全国召集科研人员去一线,当时他也没多想就去了。

  本科和研究生期间,他一直学的地质专业,但会战前线缺的是测井人员。当时领导问他要不要改行,李军盘算着,之前学的地质知识,对测井工作也有相通之处,“既然前线需要,那咱就改测井”。

  那时条件非常艰苦,从全国来的研究人员全部睡在大通铺上。在前线一干就四个半月不能回家,没有周末节假日。“测井队进沙漠后连只苍蝇都见不到,有的人从沙漠出来后都不会说话了,见到活的东西都很感动。”

  “最煎熬的不是生活的艰苦,而是对家人的思念。”每次去库尔勒市区给家人打通电话是他最开心的时刻。但那时新疆同内地只有一根电话线,电话是手摇式,需要排队打电话,有时排了四个小时却打不通,又得重新排队。

  在艰苦的环境中,李军认为坚持特别重要:“从地质转到测井,刚开始并没有特别喜欢,但我坚持下来了,在坚持和深入中逐渐喜欢上了测井,我发现兴趣也是可以培养的,如果搞两天这个做两天那个肯定成不了事。”

  塔中四井钻探中,让李军虚惊一场。当时取芯150米岩心就往外冒油,所有显示都是轻质油。随后他开展测井研究,连续干了三个通宵,测井发现地下情况不妙,预测是天然水淹油藏。由于太过劳累,第三天他突然晕倒在地上。“当时没人强迫,真的是自己想干,做好一件事情,哪怕是一件小事,成事后的快乐和幸福也是很大的。”

  对待科研:像《亮剑》里的李云龙,

  有倔劲狠劲韧劲

  “说话干脆利落、不留情面,做事令行禁止、一丝不苟。”这是熟悉李军的同事对他最深的印象,“像《亮剑》里的李云龙”。

  李军身上有一股倔劲。2017年年底,李军奔赴阿根廷,对负责的储层测井评价项目结题汇报。结题交流进行得异常艰难,由于东西方差异,经常出现认识上的不一致,便会陷入长时间的争执。其中有一个问题涉及到基础地质学,李军就用不算标准的英语,跟外方沟通交流一个小时。他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提出令人信服的依据,最终保障项目顺利结题。

  李军有一股狠劲。张军是他的博士后,参加院里组织的博士后论坛。在论坛前几天,张军把准备好的文章和多媒体发给李军。李军当即把他的文章否了,并指出他的问题所在。在指导下,他更换论文选题,获得当年论坛的二等奖,所做的多媒体也成了东北油田分公司的范本。

  李军有一股韧劲。2013年初,涪陵页岩气开发单位派人到研究院, 围绕“有些区域孔隙度发育挺好,但却不出气”进行讨论。此前,国内外计算页岩孔隙度的计算,方法简单却不够精确,在涪陵区域适用性很差。他必须赤手空拳找出一条新路。办公室门一关就开始闭门‘修炼’,听不见声音,也不见人出来上厕所和吃饭。经过一年多反复的试验测试和攻关研究,李军发现,影响页岩里是否出气最重要的因素是有机质孔隙度。为此,他创新性提出“四孔隙”测井评价模型,实现四种孔隙度的定量评价。

  凭借这三股劲,李军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在研究院创新创效的征途中打出大场面、实现大担当。

  关于带徒:“事情做得不好就是不好,

  没有商量的余地”

  “不苟言笑,遥不可及。”在徒弟路菁的眼中,李军是非常苛刻、不留一丝情面的人。

  2015年初,一项页岩气科技部项目结题前部门内审,路菁熬了几夜做的多媒体被李军批得体无完肤。一阵痛批,让这个小姑娘眼里憋着泪水,“虽然我也知道他太着急,想让我快点成长”。

  像路菁受的“委屈”,好几个徒弟都被他训得直掉眼泪。李军常说:“事情做得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没有商量的余地。”

  “测井部出来的东西不能是烂的。”这是李军对徒弟们的要求。他对科研质量要求特别严,对徒弟、对自己也特别“狠”。

  直到有一次,路菁明白了他的良苦用心。当时李军乐呵呵地跑来对自己说:“项目评价所有一个页岩新项目收购,测井评价点名要你帮忙。”那高兴的表情,就像一直呵护的小鹰终于可以自己觅食展翅高飞一样。

  同时,李军也是一个心很细的人。他会根据不同团队成员的专业背景、性格、兴趣等,对大家的职业规划进行“量身订制”。

  他经常告诫徒弟,一个年轻人职业生涯时间并不长,一个项目三五年,一辈子做不了几个,一定要沉下心来干点事情,为中国石化、为石勘院,也为自己留下点什么。

从枯燥科研中寻找甜滋味(“筑梦石油人”系列报道)
资讯
扬子石化原油加工量创历史纪录(图片新闻)
元坝气田投产五年产气160亿方
50项勘探成果助中石油探明储量创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