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9年12月16日 星期一

冬笋最美破土时

■卢炳根 《 中国能源报 》( 2019年12月16日   第 24 版)

  湖城大道两旁的落叶,黄灿灿一片,夹杂着白雪纷纷扬扬。冬天到了,冬笋该“起床”了。

  冬笋是春笋的雏形,是立秋前后由楠竹(毛竹)的地下茎(竹鞭)侧芽发育而成的笋芽,可在初冬时挖掘食用。因其深居土层,故笋质幼嫩,味觉鲜美,是备受人们喜爱的菜肴。

  冬笋生长在竹林中,被一层层薄而紧密的笋箨错落有致地包裹着,历尽成长磨砺,最后变成玲珑剔透、纯白淡香的自然珍馐。而说及冬笋,不得不提我国“十大竹乡”之一的安吉,这里百万亩竹林中的毛竹,正是孵生冬笋的母体。

  安吉位于北纬三十度,日照充足、降水充沛、土壤肥厚,为冬笋的生长繁衍提供了优良的水文、气象、土壤条件。加之安吉山农辛勤照料,给了冬笋从绽芽、生长、到成熟,直至“出嫁”前的精心呵护。

  安吉冬笋呈纺锤形,个体丰满、色泽黄亮、壳薄、肉白、质嫩、味鲜,可切块、拉丝、削片,制作多种美味佳肴,是安吉“百笋宴”中之珍品。它不仅含有人体所需的糖类、蛋白质、脂肪和纤维素,而且还含有九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各种维生素和磷、铁、钙、镁等元素。

  笋可食用,竹则是世人传诵的对象。历代文人墨客爱竹、咏竹、写竹、画竹,似乎把一切美好的品德与理想的人格,都赋予了竹。

  苏东坡爱竹如命,曾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而画竹的“竹痴”文同(字与可),却在家宅周围种满竹子,还取了“墨君堂”“竹坞”“霜筠亭”等诸多竹子名号。无论四季时令和阴晴风雨,他都去观察竹子生态,将竹子印象画在纸上。后来,苏轼专门在一篇纪念文章《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写道:“与可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这便是成语“胸有成竹”的由来。清末民初艺术大师吴昌硕是湖州安吉人,他对家乡的竹与冬笋念念不忘,特题诗《咏竹》:“客中常有八珍藏,那及山家野笋香”。吴昌硕在为石涛的《竹笋图》题词中也写到:“垂涎笋味兼禅味,画里清光共佛镫”,体现了他对竹笋的钟爱。

  安吉产冬笋,历史久远。4700年前,地处太湖之滨的安吉、长兴、吴兴等地,满山遍野长满竹子。在《尚书·禹贡》中记载的贡品中有“筱”“荡”“苞” 等,据专家考证,“筱”是小竹子,“荡”为大竹子,“苞”是冬笋。可见当时,“安吉冬笋”已是贡品,享有盛名。另在清乾隆《安吉州志》·卷八·食货属载:“笋随竹异名,……各以时出,毛竹笋未出土者,谓之‘谭笋’,冬初即掘之,味甚鲜美,亦谓‘冬笋’”。清同治《孝丰县志》和清同治《安吉县志》对此也有类似记载,足以佐证三四百年前,安吉早已盛产冬笋。

  冬笋一生深藏于泥土,如何采挖自然成了食客们热衷探究的话题。

  五十年前上山下乡的岁月中,山村里挖笋的行家说过,挖冬笋必须了解竹子的习性:一看天气,从每年11月到次年3月都可采挖。初冬天气温暖的年份,冬笋要提早挖,竹笋休眠后,冬笋停止生长时开始采挖。另外,下雪天不采挖冬笋;二看土壤肥力,肥力高的竹林,除了必要的留养母竹外,加大冬笋采挖量能调节养分分配,促进其他笋芽萌发,提高竹笋产量。而肥力不足的竹山不能多挖冬笋,否则春笋数量就会减少。

  冬笋最美破土时。冬笋的一生,隐埋地下,不参与世间纷争,但当人们需要它时,又能顶破山石跃出泥层,成为餐桌美味。如同毛竹笔直挺拔的向上精神一样,冬笋“深居寡出、宁为玉碎”的精神也值得赞扬!

  (作者供职于国网湖州供电公司)

冬笋最美破土时
请付零钱
“魏大胆”变“魏小心”(一线故事汇)
山川
一团炉火暖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