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9年12月02日 星期一

千年太平井

郑承光 《 中国能源报 》( 2019年12月02日   第 24 版)

  离开家乡20多年,每次回家探亲,都会去看一眼那口千年太平井,打上一瓢清澈甘甜的井水,细细品味。

  史料记载,这口古井建于南宋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坐落在福州市永泰县埔埕村。古井井壁用鹅卵石砌筑,井口用花岗条石嵌砌成六边形井围,井口周长九尺三寸,直径三尺五寸,井深四丈八尺,可供六人同时用吊桶汲水。由于长期用棕绳系住木桶打水,绳子与井围上的花岗石摩擦,石头多处磨成凹形,最深处有手指深的绳索痕迹。

  井边不远处,有一圆形洗菜槽,边沿上刻有“庆元二年(公元1196)造”的字样。从修筑的技术和原材料来看,古井着实令人敬服:800多年前,人们如何将鹅卵石砌到深井之中?没有水泥,又如何做到不渗水?

  每年冬至前后和春节前,乡民必拎着大桶小桶到井边取水,挑回家酿酒,招待亲友。甘甜的井水是酿酒的上等水源,酿成的青红酒远近闻名。千百年来,埔埕人汲井水酿青红的工艺,在婆媳间口口相授:酿酒之水,取井中三尺以下,汲水于清晨雾霭将散未散之时。村里人用最古老的工艺酿酒,到新春佳节,便开坛取酒。

  关于古井,还有一个故事。据说很久以前,有个林姓财主家富甲一方,每年除了大年初一,其他日子都有经济收入。财主认为有水到家也算进财,便让雇佣的长工每到大年初一都要把两个水缸装满井水。有一年初一,长工挑着水桶到太平井打水,看到水井的水高出井盘,就悄悄打满一担挑回自己家吃用,没几年,长工家生活逐渐富裕起来。由此,担水进财便成了乡间风俗。

  改革开放后,喝太平井水长大的乡亲们抓住机遇,走南闯北,“上海有条梧桐街”说的就是埔埕人在上海毛家塘一条长街批发南北干货的创业故事。这些鼓了腰包的乡亲们,吃水不忘挖井人,有的回乡扶贫帮困,有的捐资助学,有的出资为家乡筑村修路……

  泉水盈盈,滋养着一代代埔埕人。曾几何时,每逢雨雪天,井口便会冒出一团团热气,乡亲们拽起一桶桶带着地温的井水,淘米洗菜。到了夏季,井水清凉中透着甘甜,大人小孩舀上一瓢一饮而尽,解渴消暑。30年多来,村里先后有三十多个小伙子离乡从戎,二十多人考上大学、读完博士,常年务农的乡亲饮用古井水,身康体健……

  “人是故乡亲,水是故乡甜。路是故乡熟,山是故乡美”,家乡的男女老少,早已将古井化为了乡愁,视为了瑰宝。这口千年太平井,陪伴着一代又一代人,滋润着每个人的心田。

  (作者供职于国网将乐县供电公司)

大化之变(扶贫人与事)
光热虽少亦暖人(新中国·能源)
千年太平井
出租车上的全家福
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