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9年11月25日 星期一

阿根的蜕变(海外故事汇)

■弥志海 《 中国能源报 》( 2019年11月25日   第 24 版)

  巴基斯坦的清晨,在卡拉奇核电建设现场,一切刚刚“苏醒”。阿根站在数百名整齐的巴基斯坦籍工人(巴工)队列前,熟练地带领大家用中文朗诵“安全十条红线”。

  作为中核华兴巴基斯坦籍工人中的一员,阿根在巴基斯坦核电现场工作了26年。从恰希玛核电站1-4号机组,到卡拉奇K2K3核电站,他见证了核电建设为巴基斯坦带来的改变,亲历了巴基斯坦核电产业工人的成长蜕变。

  1973年,阿根出生在巴基斯坦恰希玛斯林彼村。因为家境贫寒,他没有上学,很小就跟随父母务农。

  1993年8月,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出口商用核电站——恰希玛核电站正式开工。电站距离阿根家只有10公里,20岁的阿根听到这个消息后,来到现场应聘。当时,承建电站的中核华兴项目部刚成立,正缺工人,阿根当天就被安排在了砂石场工作。阿根任劳任怨,不到半年就能说不少汉语,项目部便开始有意识地培养他。两年过去,阿根先后学会了驾驶电瓶车、装载机、叉车、混凝土罐车。

  1996年,因工作出色,阿根被项目部调至机关小车班,成为小车司机和管理巴工司机的班长。

  在恰希玛核电站23年,阿根行车175万多公里,未发生安全事故和行李物品丢失事件,得到了大家的称赞和认可。

  从恰希玛核电站开始,阿根迷上了学汉语。无论上班间隙还是下班后,他会主动向中方员工请教:“这个叫什么,做什么用?”提问,成为他学习汉语的窍门。

  虽然没上过学,但阿根聪明、勤奋,汉语听几遍他就会说,一些实在记不住的内容,他就用自己琢磨出的文字和符号记在随身带的小本子上。靠着一股拼劲儿,阿根很快成为恰希玛核电站汉语说得最流利的巴工。

  现在,阿根能用中文熟练背诵“安全十条红线”,每天早班也会组织其他巴工背诵。两年来,阿根组织巴工班前会以及新巴工入场培训131场,培训巴工1.2万人次。

  因为汉语好,阿根还承担了一份特别的工作——给中巴员工做翻译和向导,辅助中巴员工沟通交流,帮助协调巴工,偶尔还为访客做翻译。对于这份工作,阿根是自豪的,他感觉自己就像一座桥,拉近了中巴员工间的距离。

  2015年8月,中核华兴承建的中国首座海外“华龙一号”K2K3核电站落户巴基斯坦卡拉奇。电站开工一年多后,阿根辗转1200公里,从恰希玛赶到卡拉奇。项目部特意给阿根发了一套工作服,他成为首位身穿中方工作服的巴工。手捧工作服,阿根回想起20多年前刚到核电现场时身穿长袍工作的场景,心中充满感慨和感恩。

  阿根被安排在卡拉奇的核岛队工作,负责车辆驾驶、管理与调度,以及核岛办公区所有中巴员工饮用水管理和发放。同时,他还承担巴工班前会的组织培训、安全教育,并担任新巴工入场的培训师。

  尽管工作繁杂,但阿根勤勤恳恳做好各项工作,还经常主动帮助他人,所有人打心眼里喜欢这个朴实的汉子。

  2017年6月,项目部特意招聘阿根的儿子伊布达来项目部工作。得知这一消息,阿根喜极而泣,他跟儿子成了华龙一号建设现场的“父子兵”。

  参加核电建设前,阿根和父母兄妹挤住在两间土坯房里,一家人靠种地维持生计。2013年,靠着建设核电积攒的工资,阿根盖起了5间砖瓦房,通上了水电,为年迈的父母建造了新居,而且,弟弟妹妹也相继成家,日子越来越好。

  今年,阿根的第二个孙子出生,他按照中国风俗给同事们发了喜糖,幸福地不停念叨:“我有两个孙子了!”

  如今,阿根有个最大的心愿,就是去中国看看。在前不久中核华兴举办的优秀巴工表彰会上,阿根动情地说:“26年来,核电建设让我学到了一技之长,我感到无比幸福、自豪和荣耀。中核华兴好!中国好!”

  (作者供职于中国核工业华兴建设有限公司)

阿根的蜕变(海外故事汇)
小雪迎冬
锦屏赋(新中国·能源)
筑梦华龙
矿山废水“清道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