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9年11月18日 星期一

“一带一路”矿业高校联盟成立

能源革命,大学在行动

■本报记者 武晓娟 《 中国能源报 》( 2019年11月18日   第 02 版)

  “新一轮能源革命已拉开帷幕,人类通过新能源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逐步用清洁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并形成煤、油、气、核、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的能源供应体系,能源开采利用正在进入一个以高效、清洁、低碳、智能为主要特征的新时代。”11月10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党委书记徐孝民在该校建校110周年“清洁能源时代的大学使命”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指出。

  对此,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长张来斌也表示,促进能源结构转型、加快开发利用可再生清洁能源已成为世界各国保障能源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普遍共识。

  来自中国、俄罗斯、南非、蒙古、保加利亚、哈萨克斯坦等国家的20余位大学校长、院士及国际科研机构负责人出席本次论坛,聚焦“清洁能源时代的大学使命”,围绕“能源大学工程教育挑战与合作”和“未来清洁能源发展与合作”等话题,探讨能源大学发展方向,共同为发展清洁能源出谋划策,促进国际能源交流与合作。

  化石能源与非化石能源要并重

  “当前世界的能源消费仍高度依赖于传统化石能源。”张来斌指出,虽然化石能源在生产、运输、使用各个环节对空气、水土、生态等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甚至造成不可逆转的重大环境污染;但部分国家和局部地区的化石能源资源匮乏或已枯竭,或剩余化石能源分布不均衡,导致各国对化石能源的争夺日趋激烈,使得能源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机遇与挑战并存,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能源供需宽松化、能源结构低碳化、能源发展动力加快转速、“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深入实施等也为清洁能源变革带来了机遇。

  面对当前形势,张来斌认为,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化石能源潜力,积极推进化石能源清洁化利用,实现化石能源高效利用,提升化石能源的环境友好性;另一方面,要大力开发页岩气、页岩油、天然气水合物以及核能和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和潮汐能等可再生清洁能源。太原理工大学副校长梁卫国也认为,“非常规天然气是我国能源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方向。”

  能源大学肩负重要使命

  “能源大学要顺应时代变革,根据国家产业和能源发展趋势,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对外合作等方面加强合作,深入推动能源领域发展变革。”张来斌在论坛上表示,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驱动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的能源特色型大学,更应以实现清洁、可持续、安全、能够支撑人类繁荣发展的能源基础为责任和使命。

  各国专家在论坛上也纷纷表示,教育是传承文明、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途径,以“一带一路”倡议为重要契机,加强能源大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有助于加快能源清洁利用步伐,助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期间,保加利亚索菲亚大学副校长玛丽亚·斯托伊切娃展望了中国和欧洲的能源大学在未来清洁能源开采利用方面的合作契机;蒙古科技大学校长奥奇尔巴特·巴塔尔教授希望从四个方面加强与矿大(北京)的交流合作;哈萨克斯坦工程院院士、哈萨克斯坦萨特帕耶夫大学拉基舍夫·巴彦教授介绍了萨特帕耶夫大学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情况,重点分析了学校科研成果商业化应用方面的成就和未来发展空间。

  成立“一带一路”矿业高校联盟

  值得一提的是,论坛上多位专家所在学校都加入了“一带一路”矿业高校联盟。记者了解到,11月9日,矿大(北京)与来自11个国家的高校共同发起成立“一带一路”矿业高校联盟。“矿大(北京)将加大与国外一流大学的深度学术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科国际化水平和特色学科的国际影响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能源工业精英人才。”矿大(北京)校长葛世荣告诉记者。

  据悉,联盟将联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高校及相关科研机构,实现资源共享、协调发展、共同提高,共同引领矿业、能源和环境领域的创新教育,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加快培养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矿业精英人才队伍,产出先进的科研成果与技术,更好造福各国人民和能源行业。

  未来,“一带一路”矿业高校联盟将构建矿业领域教育信息、学术实践、科研资源互换平台。利用各自专家和设施优势,合作开展矿业领域的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并根据实际需要建立联合实验室和中心。主要工作将包括支持与能源相关的国际合作项目;帮助提高各成员大学在联盟覆盖高校所在国家的关注度、认可度和声望;围绕矿业领域转型和相应矿业行业精英教育面临的挑战,组织相关学术会议或研讨会等。

力促小水电持续健康发展
制取技术“短板”制约氢能大发展(行业观察)
安徽淮北:世界首套大倾角矿用盾构机投用(图片新闻)
能源革命,大学在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