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9年11月11日 星期一

理论基数小于实际消耗 原料煤与燃料煤未区分

河南用煤指标“松绑”呼声再起

■本报记者 朱妍 《 中国能源报 》( 2019年11月11日   第 15 版)

  “进入第四季度,部分煤化工企业的用煤指标已经或基本用完。要么超额使用,面临罚款;要么无煤可用,只得停工。这次的新政一出,让我们更难受,以后日子会不会更紧张?”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河南能源化工集团(以下简称“河南能化”)化工事业部副总经理谢肥东忧心忡忡地说。

  谢肥东口中的“新政”,是指河南正在推行的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以下简称“用能权试点”)工作。作为全国四个试点省份之一,河南于近期公布首批107家重点用能单位名单,涵盖化工、钢铁等多个重点行业。旨在督促用能单位降低能耗,倒逼资源消耗型企业绿色发展。

  而据河南省石化协会常务副会长苏东透露,河南能化的担忧并非个案。为实现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以及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目标,用能权试点本是一项积极尝试,为何会让企业如此忐忑?其症结何在?对此,记者展开进一步了解。

  用煤指标收紧让企业更被动

  根据《河南省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管理暂行办法》《河南省重点用能单位用能权配额分配办法(试行)》,用能权配额以年度综合能源消费量为确权品种,以吨标准煤为计量单位,煤炭作为主要的确权因素,实行差异化管理。到2020年,全省年耗能5000吨标准煤以上的用能单位,均将逐步纳入管理。在每年定量、免费分配初始指标的前提下,超额的部分需花钱购买,节约的额度可拿来出售,价格交由市场决定。

  “用能权试点是运用有效的市场手段,推动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实现‘双控’,指标收紧有助于河南完成煤炭压减任务。”苏东告诉记者,河南在国家任务的基础上“自加压力”,到2020年,全省煤炭消费总量要比2015年下降15%左右,2018-2020年累计削减3800万吨。进入“十三五”后期,化工等非电行业正是减量替代的主要对象。

  对此,企业也表达了支持。“用能权试点初衷是好的,我们愿意积极配合。但在制度上能不能酌情完善?而不是把压力一味放在非电企业身上。”谢肥东提出,对于减煤目标、用煤指标的设置,很多企业一开始就存在疑问。

  “减煤任务的制定,是以2015年统计口径为基数。出于种种原因,当时有项目处于停工检修状态,有的未能实现满负荷生产,还有不少新建、在建项目尚未投产,相当于用煤量为零。由此,一部分煤炭消费量未被统计在内,理论基数小于实际消耗。以此来分配用煤指标,本身就存在不够用的情况。如今,用能权试点进一步收紧,‘天花板’越限越死,企业更加被动。”谢肥东道出不少煤化工企业的心声。

  原料煤与燃料煤之争是核心

  针对用煤指标的疑问,其实早已开始发酵。多位河南当地人士证实,近1年来,行业协会、省内企业等相关单位,通过多个途径、多次反映,希望引起重视。然而,结果并不尽如人意。

  半年前,记者曾拿到一份《关于促进河南省化工产业减煤炭、稳运行、保增长、促发展的措施建议》(下称《建议》),由省石化协会联合河南能源、平煤神马等10余家重点企业集体“请愿”。彼时,《建议》提出,化工是河南工业经济的支柱产业。“2018年,河南化工行业规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约9000亿元,连续四年稳定在全国第五的位置”。

  在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总量、逐步降低煤炭消费占比的同时,《建议》认为,由于受油气资源所限和化工工业历史发展的惯性,河南化工产业对煤炭的依赖度较高,煤炭对产业的直接贡献率在30%以上,带动新材料、专用化学品、生物化工等新兴产业在60%以上。既要按照减煤要求,不盲目扩大产量,把精力放在能源消耗小、产品附加值高、贴近市场发展要求的新产品上;也希望寻求煤炭资源利用最大化,对不同等级的企业提出不同控煤指导意见。

  “《建议》递交省里之后迟迟没有反馈。”苏东表示,争议核心就在于原料煤和燃料煤之分。“用于化工产业的煤炭作为原料参与反应,进而转化为化工产品,而不是直接燃烧,不存在大规模排放的问题。二者有本质区别,在减煤过程中却没有区别对待。”

  谢肥东也称,除了初始统计存在偏差,原料煤与燃料煤“一刀切”,是限制企业用煤的关键原因。“有些项目指标受限,一年才够支撑两三个月的正常生产。实际上,省里相关部门也表示理解和同情,但上级减煤任务压着,他们也没办法。在确保技术、环保达标的前提下,化工产业附加值更高,我们认为不应按照同一节奏对所有项目进行限制。”

  期待更细化的指标分配方式

  “控制能源消耗总量、强度及煤炭消费量,我认为没有问题。然而,煤化工是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主要方向之一,且一个项目有百分之七八十的煤炭作为原料在用,只有少量参与燃烧。考虑现实情况,二者理应予以区分。”站在行业角度,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煤化工专委会副秘书长王秀江坦言,用煤指标不止是河南一地的难题,若能推动解决,将为整个行业提供参考。

  王秀江进一步表示,近几年,通过技术升级、超低排放改造等手段,我国煤化工行业的创新能力、工艺技术、环保水平等,基本均走在世界前列,早已改变过去简单粗放的落后利用方式。从这一角度,不应把所有煤炭消耗都视作“搞污染”。建议相关部门在下达减煤指标时,对原料煤、燃料煤的用量分别计算、考核。“煤化工装置数量、规模均可实现统计,且项目都是经过审核、备案的,相对好核查、好管理。从实际操作角度,二者也能做到区别、细化管理。”

  苏东也认为,用煤指标不能只看“过去时”。结合项目发展、技术更新、环保要求等实际,按照“现在时”,甚至“将来时”科学核算。“现在发展到哪一步了?未来还将投产多少?综合给出压减指标,而不是单一按照历史总量法。”

  此外,谢肥东提出,理论上说,用能权制度允许有偿交易,但从现实来看,由于用煤指标对各地来说都很宝贵,真正实现交易存在困难。“比如,同为河南能化下属企业,要想内部调剂或是买卖也比较难。即便多出指标,优先是让给同一地区的其他企业。各地都希望自己的指标宽裕一些,轻易不会调出。希望进一步完善制度实施,让指标真正活跃起来。”

资讯
河南用煤指标“松绑”呼声再起
以赛促学 提升技能(图片新闻)
燃烧技术创新让燃煤锅炉更环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