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9年10月28日 星期一

核能行业呼唤公众沟通长效协同机制

《 中国能源报 》( 2019年10月28日   第 11 版)

  本报讯  记者朱学蕊报道:10月18日,由中国核能行业协会主办的第三届核能公众沟通交流大会在厦门举行。记者在会上了解到,伴随我国核电规模化发展,核能产业进入深度“蜕变”期,公众沟通已成为制约核能事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之一。尤其近年来,涉核项目搁浅已反映出核能行业公众沟通资源分散、统一标准缺乏、工作程度不平衡、效果欠佳等问题,行业呼吁推动建立公众沟通长效协同机制。

  “充分认识新时期我国核能公众沟通工作面临的形势、挑战及任务,推动社会公众科学理性认识我国核安全状况,构建核能行业公众沟通工作新格局,协力共创核能公众沟通工作新局面,是我国核能行业面临的一项艰巨而又长期的任务。” 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秘书长张廷克在会上指出。

  公开信息显示,截至今年 6 月,我国在运核电机组47 台,位列世界第三,在建核电机组 11 台,位居世界第一,已成为世界核能和平利用的大国,而且正处于向核电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

  张廷克表示,在和平利用核能的三十多年中,我国核能公众沟通工作成绩显著。《核安全法》及政府相关规章制度将核能公众沟通纳入法定决策程序,公众沟通越来越得到各级政府、核能企业和社会组织的高度重视,形成了“中央督导、政府主导、企业作为,公众参与”的工作机制,以及“科普宣传、公众参与、信息公开、舆情应对、融合发展”的工作模式。同时,初步形成了核能公众沟通的方式方法、平台阵地及良好实践,提高了公众对核能事业的了解和参与。

  不过,基于我国核能行业公众沟通起步晚、底子薄等客观因素,与会专家一致认为,目前的公众沟通与我国“核大国”地位极不匹配,公众对核能、核安全的认知和理解有待进一步提升。

  对此,张廷克也表示,目前公众对核能发展的战略意义与核安全风险的认知参差不齐,缺失“核大国”应有的战略理解力与风险担当意识;由于科学、理性的正面舆论宣传和引导不足,“三大核事故”成了公众难以抹去的心理阴影;对部分非科学、非理性的反核人士的观点及言论缺乏有效应对,导致这些观点影响了公众对核安全的接受度,甚至影响了政府决策;公众权利意识和环保意识越来越强,涉核邻避事件多发,也对各级政府涉核决策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信息网络化环境下,涉核信息尤其敏感,对舆情监测和应对能力等也都提出了严峻挑战。

  基于对上述形势、任务与挑战的分析,张廷克建议,在“中央督导、政府主导、企业作为,公众参与”工作机制下,成立核能行业公众沟通专门组织,推动建立核能行业公众沟通长效协同机制;推动各类公众沟通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为核能行业开展公众沟通工作提供专业性支持;推动行业与媒体界的协同合作,让媒体真正成为核能公众沟通的有力助手;开发系列标准化科普宣传教材和公众互动项目,针对不同人群开展行之有效的精准式科普宣传工作;开展核能公众沟通工作同行评估和经验交流,切实提升涉核企业公众沟通工作能力、水平和成效;统筹策划和组织开展系列主题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核能的科学理性认知。

煤电“基准价+上下浮动”机制确立
资讯
新疆沙湾综合智慧能源项目开始供热(图片新闻)
核能行业呼唤公众沟通长效协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