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13日,兖矿集团东滩矿选煤中心原煤准备系统技术改造工程一次联合带煤试车运转成功,宣告了手选矸石行业从此告别了历史舞台。
如今,21个月过去了,这座现代化的“全国十佳选煤中心”出现了哪些新变化?当初55名人力选矸见证者现状如何?近日,笔者深入东滩矿进行了采访。
减员近千人
45岁的于爱荣来到这里工作已经将近两年,度过最初的培训期和试用期后,她很快便喜欢上了这里。
“没有振动筛震耳欲聋的轰鸣声,没有皮带快速运转夹带的煤灰粉尘;不用帽子、口罩、手套‘全副武装’站在皮带两侧,不用再‘弯腰、挑选、捡起’,每天重复上千次的动作,更不用‘石匠’样抱大石、抡大锤……干净整洁的操控室内,一排按钮各司其职、轻松解决矸石破碎难题。”
于爱荣喜笑颜开,揉搓着粗壮且弯曲的指关节说:“过去一站就是4个小时,双手要在连续运行的皮带上不停忙活。狭窄的操作间里冬天冷夏天热,把这里称为‘地面采掘一线’一点不为过。” 笔者注意到,于爱荣的手掌心长满起伏不平的硬茧。
“新的破碎系统不仅操作门槛不高,省心、省力,而且收入还不低。累了大半辈子,突然过上这种幸福生活,绝对是连想都不敢想。”
跟着于爱荣走现场,笔者惊喜地发现,自动化软件平台生产集控系统实时监控后画面一目了然;皮带机、收尘器、除铁器、齿辊破碎机、皮带四大保护开关全部远程集控随时待命;巡检人员定时维护、检测异常,排除未知隐患。
“目前,洗煤中心职工从高峰时的1300人减到350人,今年年底力争减到300人,就是为了让职工少跑腿,机器多干活!”于爱荣说:“这些女工都变成‘管家’了,厉害不!”
找到心仪的落脚地
告别重体力劳作,44岁的袁乐秀退出一线,成为选煤中心的一名清洁工,她的责任范围就在破碎楼周围。
“由于采用振动筛分、齿辊破碎的先进工艺,所以这个机器的碎矸、筛分效率极高。不懂行的看这座楼有四层高,以为得很多人配合才能完成工作,其实每天只需2个人巡检就能忙活过来。”
退出人工选矸后,心直口快的袁乐秀总喜欢跟人唠叨一下。从她的喜悦劲儿大家都能听出来——这座全程机械化、自动化的破碎楼,采用可编程序控制器进行集中控制后,系统能在第一道工序就把大块煤和矸石排出破碎,消除设备、溜槽的卡堵难题,全程不用人工介入,已经成为选煤中心减人增效、精煤增效上的又一大亮点。”
据了解,当初选矸班55名“娘子军”,除去两年间陆续退休的15人,大部分分流到选煤中心三大车间各个重要岗位,承担起工长、班长、技术骨干等职责。
作为手选矸的“老人”,冯清平如愿成为选矸楼首位巡检工,跟着经验丰富的马师傅在破碎楼里巡检设备,为不知疲倦的选煤战线姐妹们值班站岗。
“现在科技发达,在微信上看到有的企业,用智能机器人代替运维人员巡检变电设备,完成全站设备巡视和红外测温需要2至3天,用机器人15个小时就能完成,效率就是高。希望将来咱们选煤厂也得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加快“三化融合”脚步
在东滩矿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三化融合”这条道路上,代替人力选矸的破碎技改项目并不是孤单的先行者,正有更多的同路人一步步向它靠拢。
运搬工区陈国华创新工作室已经研制成功第二代全自动铺轨机,完美适应各类拐弯、上坡等井下巷道地形,一个手持遥控器就能帮助职工摆脱肩抗百斤道轨带来的职业病。
为改善掘进工作面职工作业环境,通防工区区长付伟带领工区技术人员创新完成了“掘进工作面抽出式通风除尘新技术研究”,使掘进工作面除尘率稳定达到95%以上,极大改善了现场作业环境,保障职工的职业健康。
针对露天存煤、煤粉飞扬等传统难题,东滩矿仅用6个月就完成的智能化储装运系统技术改造项目,实现了“出煤不见煤、存煤不漏煤、刮风无扬尘、下雨无黑水”,在科技强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除此之外,个十百千人才工程、职工岗位技能比武、人才锻造提升基地、劳模技能大师创新工作室、暖心志愿者服务中心、文体协会、职工书屋、综合体育馆等人才培养类、民生类机制和平台也逐步发挥出动力源和放大器作用,成为矿井持续发展的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