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9年09月16日 星期一

故乡住在月亮里

秦延安 《 中国能源报 》( 2019年09月16日   第 24 版)

  人过不惑之年,对故乡的情结,浓得像暮秋的雾一样,怎么也化不开。此时,才真正体悟到故乡在人生中是一个多么重要的地理坐标,那是融入骨子里、怎么也斩不断的血脉相连,是无论走到何处都割舍不了的情感家园。

  如今,与别人说起故乡,早已没了少年时豪气,也没了青年时的洒脱,只有一腔眷恋的情愫。虽然故乡于漂泊在外近三十年的我,只剩下履历表上的“籍贯”二字,但却如空中一轮明月,总会月圆时分,特别是在每一年的中秋,照透心灵。

  故乡的月,如童年的记忆一样纯真皎洁。那时的日子虽然苦,没有电灯,煤油灯也要节俭着点,但村庄的夜晚却从不黑暗。特别到了初秋的八月,月光亮如白昼,甚至能坐在月下穿针引线。很多个星光朗照的夜晚,父亲母亲在月光下劳作,我们在月光下追赶萤火虫、摸知了、捉迷藏、跳皮筋……孩子的世界里,一轮银盘圆月就是一盏不灭的天灯,满天星斗显得万般神秘,更带来满心欢喜。

  跑困了玩累了,就躺在场院的凉席上,看着广漠的夜空,听奶奶讲嫦娥奔月、吴刚伐树的故事,享受月光如水的沐浴,数着星星眨眼,品尝瓜果的香甜……那些流年岁月,如一轮圆月,装满记忆,如村前的溪流一样明亮清澈,如屋前的白杨一样根深蒂固。

  八月临近,秋收在望,稻子要割,玉米要掰,豆子要拔……一摊事儿堆满了秋天的日子。虽然忙,但人们对中秋的重视程度却不减,忙中偷闲走亲戚,乡人把这种走动叫送节礼,礼物是水晶饼和酒水等,礼轻情意却重。虽然地里的庄稼翘首期盼着主人收割,但只要客人上门,主家再忙也要盛情款待;人们再急,也要留下来坐一晌吃顿饭;谁家农活多,亲友之间也会互相帮忙。

  临近中秋,学校会放秋忙假,让孩子们回家帮大人收庄稼。玉米长得密不透风,挖秆、掰玉米、剥玉米、编挂子、晾晒,仅收玉米一项活儿就让人忙半天,更别说还要割稻谷、拔黄豆,都赶着趟儿、急不可待地要归仓。因为过了收割期,谷物不仅会掉落,若遇上一场风雨便会烂掉,一年的血汗便付诸东流,所以庄户人家都披星戴月地劳作。大人们可以坚持,小孩子却难得有耐力,父亲总会用讲故事、奖点心的方式鼓励我们劳动。

  月悬高空,像少女般温柔恬静,田地里男女老少低头忙作,蛙声如潮、秋虫唧唧、夜风清新凉爽,紧张的劳作场面在中秋前后尤为密集。劳动不以过节而停止,过节也不忘劳动,这个习惯伴随了我的整个学生时代,也练就了我勤奋上进的生活态度。

  有一年,我和父亲去给妗婆送月饼,孤老无依的妗婆从板柜里拿出珍藏的糕点让我吃。我咬了一口,突然吐了出来,原来点心已经发霉。父亲生气地批评我,妗婆连忙劝,说这糕点是春节时别人送的,她一直给我留着……那些温暖的亲情,至今都会让人黯然泪下。虽然妗婆和父亲早已去世多年,但那些年年送节礼的温暖,依旧涌动在心。

  举头望月,原以为在外的漂泊游子,已把故乡丢在了岁月深处,可在光阴流转中才发现,故乡原来一直住在月亮里,住在抹不去的记忆里。

  (作者供职于陕西省水文局)

故乡住在月亮里
葡萄架下过中秋
共赏一轮明月(新中国·能源)
秋山晨韵
李先念眼中的“德才并重”(红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