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9年08月12日 星期一

风箱岁月(新中国·能源)

■陈树庆 《 中国能源报 》( 2019年08月12日   第 24 版)

  北方农村,家家户户灶房内都有砖砌的锅灶,锅灶旁的风箱,是不可或缺的炊事用具。

  风箱,也叫风掀、风匣,是直在锅灶旁的一个长方形的木制箱子,由一个推拉的木制把手和活动木箱构成。每个清晨、中午和傍晚的村头巷尾,总能发出“吧嗒吧嗒”清脆悠扬的声音,和着犬吠鸡鸣、孩童笑闹声,以及大人们的说话声和袅袅升起的炊烟,绘就出一幅乡村风景画。

  农家锅灶灶膛里烧的燃料并不都一样,有的是玉米、高粱等作物秸秆,也有枯枝树叶和搂回来的柴草。因燃料质地坚硬,要鼓风助燃,只好用风箱。锅灶与风箱连接处有一个通风道,像一个横倒的“酉”字,内有木板和鸡毛做成的“活塞”,正面有个拉杆,向前推或向后拉,靠其来回运动产生气流,再通过专门的风道,将风沿着铁皮卷成的圆筒,送入灶膛炉篦下,风吹灶膛以助火势。在风的“鼓吹”下,火苗欢快地跳跃着,烧热铁锅里的凉水、加热了铁锅里的饭菜。

  风箱多为桐木制作,性软轻巧,有弹性且经久耐用,里面的拉杆则用坚硬耐磨、光滑轻爽的槐木和榆木。风箱的制作原理并不复杂,一根拉杆从箱外垂直插入,木板四边紧箍一圈鸡毛,发挥气缸活塞作用。箱子前后两端各开个小风口,内侧紧贴一片活动小木板,相当于气缸内的气阀。反复抽动拉杆,箱体里便产生强劲的风力,源源不断向灶膛内输送气流,烧旺灶火。

  风箱使用年深日久,会出现磨损,主要是活塞周围的鸡毛极易磨蹭脱落,风力才会越来越小,拉起来轻松,却吹不出风来。此时,需重新勒加鸡毛,卸下抽盖和活塞板,将旧鸡毛绳索全部拆除,再用钩针钩出绳鼻,往四周沟槽勒加新鸡毛,再填入一撮鸡毛,随即拉紧。如此一撮一撮勒下去,直到沟槽周边都勒上新鸡毛为止。装好后,拉起来肯定呼呼作响。

  从我记事起,母亲总是天不亮就在灶房忙碌。她坐在矮凳上,守着火口拉风箱,一手拉,一手续柴、拨弄火苗,两手配合默契。风箱把手被磨得光滑,磨去了母亲的风华,留下了斑驳和沧桑。当我有力气拉动风箱时,母亲告诉我:“拉风箱有一定讲究,刚生火时,风不能大,大了容易将火吹灭,需轻轻拉动即可。同时,要根据所做饭菜的不同,变化拉风箱的快慢和力度。拉风箱用的是巧劲,长拉短放、快拉慢推,才能使火苗匀称而又不费柴,不吃力。”母亲拉风箱拉得均匀,身子随着拉柄前后俯仰。灶膛里的火苗,红彤彤的,每日映照在她沧桑而憔悴的脸上。伴随着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吧嗒吧嗒”声,母亲握风箱的手渐渐变了形,手指难以握拢。

  风箱仿佛乡间的花草,同乡间的女子一样普通,又如同吟唱着一首首古老的民间歌谣,一代代延续下去。说起风箱,母亲的眼泪都包不住,那是潮湿的味道、干燥的味道、痛苦的味道,密密麻麻的、挨挨挤挤的,在她的记忆中储存着,一直到生命的终结。

  拉着拉着,时光溜走了。一年又一年,木制风箱渐行渐远,母亲的呼唤早已销声匿迹。在岁月的延续中,风箱那绵长而有动感的声响,还在耳边回萦。只是,那木制的风箱、那散发着阳光气息的柴草香,却再也没了踪迹。

  (作者供职于山东寿光鲁清石化有限公司)

凤凰山下致富路(扶贫人与事)
粥染荷色生清香
风箱岁月(新中国·能源)
时刻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上(红色记忆)
古人消夏有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