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9年07月15日 星期一

聚焦河北能源转型

《 中国能源报 》( 2019年07月15日   第 26 版)

  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工程

  编者按

  当下,城市发展模式正在深刻变革,在确保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还要追求绿色低碳发展。近日,记者走进河北保定、唐山和张家口三地,探索其转型之路。保定在没有资源优势的前提下实现『绿色』转身,让蓝天重回,使经济结构变轻变绿;张家口依靠无限的风光,充分高效利用,为我国的可再生能源提供宝贵经验;唐山曹妃甸则依靠高质量项目,为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了坚实基础……

    

  绿色能源“捧红”张家口

  █ 本报实习记者 张金梦

  近年来,张家口从“河北张”走向了“国际张”。捧红张家口的有“冬奥会”“氢能”“全国首个国家级可再生能源示范区”等多个热词。

  实际上,从昔日的“沙平草远望不尽”到今朝的“风机悠悠望无际,光伏片片荡涟漪”,可再生能源在张家口的华丽蜕变中扮演了重要角色--2007年,张家口坝上地区被确定为全国第一个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2009年,张家口成为全国首个双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2015年被确定为全国首个国家级可再生能源示范区。

  看似“风光无限”,但如何把资源变成可驯服的能源,可再生能源又如何得到高效合理利用?张家口经验又对全国可再生能源发展起到何种示范作用?带着疑问,日前,记者来到张家口寻找答案。

  现有风机装机容量

  是1998年的900多倍

  “坝上一场风,从春刮到冬。”这是张家口流传的一句俗语。把丰富的风能资源转化为能源,20多年前,张家口就已起跑。张家口能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1998年引进了3个国家的5种风电机型,在全市安装了约24台风机。张家口是当时中国风电产业发展的“试验田”。之后经历过2004-2005年、2008-2009年两个发展高峰期。如今,张家口的风机装机量达932.665万千瓦,是1998年的900多倍。

  21年来,一批批风机拔地起,“风车”取代了烧煤的烟囱。这期间,张家口的光伏、光热、生物质等可再生能源领域也不断发展。从张家口驱车北行一小时左右,记者来到了国家二类优质风能区——张北县。放眼张北,满目青绿,风机林立,数万亩光伏板整齐排列,浩如烟海。记者发现部分光伏板会随着阳光的方向转动,光伏板也像向日葵一样“追日”。张北县国家风光储输示范项目工作人员介绍说:“这是利用了高倍聚光光伏系统,根据阳光照射辐照度,提前算好不同时间段的转动角度,可以提高光电转化率。”据了解,国家风光储输示范项目可以将“难预测、难控制”的风、光资源储存起来,并转化为优质可靠的绿色电能。

  据统计,目前张家口总光伏装机规模已超过400万千瓦,年发电量超过45亿千瓦时。包括风电、光伏在内的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达1349.6万千瓦,预计2020年装机容量达到2000万千瓦。

  可再生能源占终端能源消费

  比重将达27%,全世界少有

  如今,作为可再生能源示范区的张家口,可再生能源消费情况成为业内人士最关心的话题。

  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2014年发布的《中国可再生能源展望》报告显示,预计到2030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可由目前的13%提高到26%。“而今年张家口可再生能源消费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7%,已经高于上述预期目标,在全世界也是少有的比例。预计2020年可达到30%,2030年达到50%。”上述负责人介绍说

  据了解,张家口可再生能源占比的提升主要侧重在电供暖、制氢、电动汽车和大数据等板块,“今年大数据中心已经安装了30万台服务器,而且单台服务器的用电量逐年上涨,以张北阿里巴巴数据中心最早的400瓦单台服务器为例,现如今怀来县的单台服务器最高功率可达800-900瓦,如果按照服务器的数量来计算用能量,初步估算10万台服务器的年用电量就是4亿度,而将来规划在全域安装服务器有500万台,年用电量可谓巨大。”该负责人表示。

  既然大数据耗电量巨大,本地又无法全部消纳,为何不将风电直接供给大数据中心呢?面对记者的疑问,上述负责人回答说:“大数据中心需要365天每分每秒不停歇工作,甚至每一秒都在进行交易,一旦出现故障损失就太大了,所以必须保障大数据中心的供电连续性和供电高质量。而风电具有不稳定性,需并网至电网,通过调峰调频至安全可靠的电力后供大数据中心使用。”

  100%可再生能源多能互补

  为“未来城市”提前打样

  截至目前,张家口国际首创的100兆瓦压缩空气储能项目、互联网+、微电网等一批国家示范项目都已在实施过程中,清洁能源供暖、大数据产业、氢能产业等多元化应用工程也接踵而至。

  如今,在张家口搭乘氢燃料电池公交车已不是什么稀罕事,张家口现已投产并运行了74辆氢燃料电池公交车,是目前全国氢燃料电池公交车运营数量最多的城市。经过一年的运营,所有车辆运行情况良好,尤其面对张家口冬季寒冷天气时,氢燃料电池公交车的发动机也可满足在零下30摄氏度的低温环境下启动。据了解,今年张家口新采购了100辆氢燃料电池公交车,还将新建2-3座加氢站。

  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广泛应用,让城市交通用能更加清洁、低碳,而在张家口市涿鹿县矾山镇黄帝城小镇,生活的全部用能(电、热、气)都将由可再生能源供应,似乎为“未来城市”提前打了个样。据了解,小镇推行了可脱网运行的100%可再生能源多能互补示范项目,6MW的风和6MW的光就能满足整个小镇的供电;供气方面,建立沼气池,将沼气转化为天然气,再通过管道输送到各家各户;供暖方面,采用太阳能跨季节储热技术,将夏季热能储存到蓄水池中,用于冬季供暖。据了解,整个示范项目有3000平米的供热面积,第二期项目也已在建设中,预计供热面积达30万平米。

  采访过程中,多位受访者表示,目前张家口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还存在一些亟需突破的难点,一是体制机制创新步伐需要加快,绿电价格机制的形成和可再生能源市场化交易的推广还需要不断完善;二是创新基础薄弱,新兴产业规模还不够大,企业创新动力不够强;三是张家口作为可再生能源示范区的示范引领效应还需突出,可再生能源消费占比、产业结构等与形成示范引领作用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保定:

  资源匮乏城市的“绿色”转身

  █本报实习记者 齐琛冏 

  无油、无气、缺电,是河北省保定市长久以来不得不面对的事实。石油、天然气、电力、煤炭等传统能源基本依赖外输外调,风电和水电等资源也十分有限。但是,作为“京畿重地”“首都南大门”,同时也是京津冀地区中心城市之一,保定能源转型成功与否,也影响着京津冀能源结构转型升级,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成效。没有能源资源先天优势的保定,在能源上又将如何进行“绿色”转身?

  去产能让蓝天增多

  保定能源消耗结构多年来一直以煤为主,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雄安新区的设立,以及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对保定能源转型升级形成的倒逼机制,无疑使保定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形势。保定提出,到2020 年全市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下降21%,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控排力度进一步加大的目标。

  如何才能有效完成二氧化碳排放目标?保定选择着重推进水泥产能化解、焦炭产能压减相关工作,完成了电力、钢铁、水泥行业深度治理。2017年,保定成为省内首家通过去产能实现无钢的“无钢市”。曲阳田原热力公司、大唐保定华源热电公司两家企业已经先后拆除退出。2019年保定关闭涞源县聚源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原保定市涞源煤矿)退出产能30万吨已经完成。

  记者从保定发改委了解到,下一步针对火电行业将对20万千瓦等级及以下抽凝供热机组,鼓励实施背压机组替代或者燃料替代,不具备改造条件或替代条件的,2020年全部淘汰关停;对大型供热机组能够覆盖的小机组,逐台落实供热替代方案后,有序实施关停。

  去产能和开展的农村地区冬季清洁取暖工程让保定的蓝天数多了起来。2018年秋冬季以来,PM2.5浓度同比下降44.76%,下降率在京津冀及周边“2+26”个城市中排名第四。

  经济结构变“轻”变“绿”

  如果说去产能是“壮士断腕”,那么产业结构调整则需要更大的勇气与决心。建国初期的保定打下了坚实的工业基础。近年来市场的发展和国内外装备制造水平不断提高,相比之下,保定产业规模小、能耗高、效益差的劣势逐渐显现。

  保定有着三十余年历史的汽车企业长城公司,汽车产业是保定的支柱产业之一。保定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发展能源装备制造业和新能源产业逐渐成为保定工业的主要方向。在新能源方面,吸引了英利、惠腾、联合动力等企业,形成了光伏和风电制造等的新能源产业体系,与汽车产业形成了保定的两大重要产业支撑。

  保定近年来围绕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产业,打造“中国电谷”、“中国汽车城”和智能电网制造基地。2018年,新能源和能源设备制造业销售收入达248.3亿元,形成了光电、风电、节电、储电、输变电和电力电子六大产业体系。目前,保定又在加快氢能示范城市建设规划中再度打造新能源产业新的增长极。

  在汽车和新能源两大产业支撑之下,保定又开始发力氢能产业。保定近日出台的《关于保定市氢能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试行)》提出,以长城公司等燃料电池生产企业为主体,未来5年培育国内一流燃料电池电堆、关键材料、零部件研发制造企业约2家,燃料电池整车制造企业1-2家,集聚研发中心和检测认证中心1-2个,并率先在公共交通领域示范应用,探索加氢/加气等合建站发展模式,未来5年建成加氢站5座,公交等示范运行规模达到50辆以上,推动氢能在分布式能源领域的应用示范。

  产业结构的“变轻”,开始让保定这个工业大市的经济变“绿”。2018年,保定三种产业比重调整为10.5:41.6:47.9(不含雄安新区),与2013年相比,一产比重下降2.1个百分点,二产比重下降13.4个百分点,三产比重提高15.5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从社区着手建设低碳城市

  经济变“绿”,生活也随之变绿。保定高新区源盛嘉禾社区的绿化覆盖率达到51%。作为首批省级低碳试点社区之一,源盛嘉禾社区还是河北省首个光伏发电社区,年可发电80万千瓦时,为居民区内电梯间、地下车库、走廊等公用区域提供免费清洁电能。

  近日被广泛讨论的垃圾分类,保定市两年前就开始了尝试。2017年9月,保定市首个智能垃圾分类系统在嘉禾社区投入使用,密闭式垃圾箱体分为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其它垃圾、有害垃圾四大类。居民投放垃圾后,屏幕上立即显示出所得积分。积分经过累计后,可以到物业领取相应奖品。

  低碳社区和智能垃圾分类都是保定建设低碳城市的举措。2010年,保定市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对此,保定提出了“关于建设可再生能源综合应用示范区”的构想。发挥保定市可再生能源资源种类多样、分布相对集中和能源装备制造基础雄厚的特点和优势,在不同区域推出一批不同类型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示范工程。截至目前,保定市已建成集中式地面光伏电站46个,装机规模1060兆瓦;风力发电项目两个,装机规模99兆瓦。

  雄安新区在区域上紧邻保定,谈起未来保定和雄安的对接,保定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一是起草和制定《保定市对接雄安新区建设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规划》,及时跟进和对接新区规划进展,对新形势下保定产业转型升级进行统筹规划;二是借助雄安科技、人才和研发优势,推动先进制造、新能源及智能电网、新材料及节能环保等产业加速提升;三是加强与北京、天津、雄安新区的联系,通过开展合作、联合创新等,培育一批百亿乃至千亿级的龙头企业,支撑和推动保定产业转型升级。

   

  唐山曹妃甸:

  发展循环经济降低“黑色”污染

  █本报记者 彭扬

  从不足4平方公里的一叶小岛,到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十余年来,位于唐山市南部沿海的曹妃甸区,用行动演绎了从盐碱荒滩到新型工业化基地的创业历程。以钢铁、化工等重化工企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导致该地区单位GDP能耗一直偏高。在降低地区能源消耗总量,减少煤炭用量和污染物排放的道路上,曹妃甸现已迈出了一大步。

  告别锅炉燃煤为主的供热方式,是曹妃甸在减少煤炭消耗,提高能源利用率上所作的其中一项转变。唐山市曹妃甸区发展和改革局局长安爱国介绍说,曹妃甸区现有曹妃甸新城、临港商务区、曹妃甸城区和南堡开发区四大城市板块。临港商务区在2009年建设之初,就没有建造燃煤锅炉,而是直接利用距离商务区几公里远的华润电厂余热进行供暖,并逐步在商务区住宅、写字楼推广。2017-2018采暖季到来之前,曹妃甸区开展集中供热长输管线项目建设,将华润电厂热源长距离输送覆盖到城区,彻底改变了过去以锅炉燃煤为主的供热方式。南堡通过三友热电厂的余热进行供热,新城则主要依靠冀东油田地热资源替代燃煤锅炉供热。“去年我们对供热还做了价格调整,原来每平方米大概是27元,现在调整到26元,而且长输管线出水恒温,供热效果比忽冷忽热的燃煤锅炉好,价钱更低。这项改造不但提高了百姓生活品质,城区优良天气比率也在提升。未来,曹妃甸将形成工业余热集中供热为主,冀东油田地热资源为辅,‘电代煤’‘气代煤’为补充的覆盖城乡全域的清洁能源供热体系。”

  供热方式的改变,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曹妃甸区同比减少标煤用量1.5万吨,2018年同比减少标煤用量15万吨。而在其中提供热源的工业企业,也实现了能源的充分利用。

  安爱国补充道,重工业企业对工业余废进行二次利用以及应用新技术减少煤炭使用量都是提高能效的重要途径。今年4月,华润电力曹妃甸电厂二期2x1000MW工程#3机组168小时满负荷试运行一次成功,这也是河北省首个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项目,设计供电煤耗低于263g/kWh,全厂热效率48.3%,是目前全球范围内设计能耗最低的煤电机组。与此同时,从北京石景山到唐山渤海湾的首钢京唐公司,用新工艺使“经验炼钢”变成了“科学炼钢”,发电过程中产生的余热,用来蒸发海水;余热资源除满足企业自用外,还向周边企业供应采暖水;工厂尾气在加工后成为高附加值的燃料乙醇、天然气和高蛋白饲料……“循环经济”成为公司厂区的热词。

  高质量项目的先后投产,为曹妃甸地区工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安爱国告诉记者,曹妃甸区很大一部分区域是填海造地新建,地区经济建设产业聚集主要在这几年,原来没有工业基础,跟唐山老工业基地比不了。所以,但凡落地曹妃甸的企业、项目都必须是高标准的建设主体,必须是能源节约型单位,而且每个项目都必须经过能源评价,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高耗能低产出、综合效益差的企业在考核阶段就会被淘汰。“下一步,我们将根据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增加一些高科技含量的高质量项目,提高GDP总量的同时降低GDP能耗,实现曹妃甸地区清洁、低碳发展。”

聚焦河北能源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