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天内,恒大集团豪掷2800亿元,先后宣布投资南北两大造车基地,高调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引发舆论聚焦。
6月11日,恒大集团与广州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恒大集团将投资1600亿元在广州南沙区建设新能源汽车三大基地等项目;6月15日,恒大集团再与沈阳市政府合作,计划投资1200亿元建设包括轮毂电机、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电池等在内的多个重大项目。
合作动作之大,资金投入之巨令人关注,也引发业内热议。恒大造车基地选址有怎样的考虑?其造车之路又能否顺畅?
投入巨资完成产业链布局
“造车新势力”的身份本就有足够关注度,知名企业跨界则更为吸睛。记者梳理资料发现,恒大布局新能源汽车以来,一系列动作已经把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发展路径勾勒了一二。
2018年6月,恒大健康收购香港时颖公司100%股权,拿下Smart King公司45%的股权,强势入股FF香港。尽管双方合作因种种原因中止,但恒大进军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脚步并没有停止。
2018年9月,恒大又以144.9亿元入股乘用车经销与服务企业——广汇集团,获得近41%的股权,成为该公司的第二大股东,被外界视为其获得汽车销售渠道的重要举措。
今年,恒大更是密集出资,先是斥资9.3亿美元收购电动车公司NEVS的51%股权,获得其电动汽车制造技术及研发能力,又以10.6亿元入主了动力电池企业上海卡耐新能源,获得日本顶尖动力电池技术。后又以1.5亿欧元入股了瑞典超跑公司柯尼塞格。
此外,恒大还入主了荷兰e-Traction公司,该公司拥有世界先进的轮毂电机技术,已形成产能并在国际广泛应用。
“不排除再建生产基地的可能”
3月22日,恒大健康集团发布2018年业绩公告显示,其多项核心业务指标实现大幅增长。其中营业额达31.33亿,同比大增136%;毛利润达11.45亿,增长35.3%。次日,恒大健康发布消息称,已完成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布局。
一位不愿具名的供职于新造车企业人士告诉记者,与其他新造车企业相比,雄厚的资金实力使恒大“入场”更为容易,其在资本投入上势头可谓“凶猛”,追赶速度也让人瞠目。当前,几家有代表性的新造车企业几乎都已拿出了自己的量产车型,或已展示了投产车型,这无疑给恒大带来压力。恒大也曾表示要在今年6月投产首款车型。此时大笔资金砸向生产,在造车之路上猛赶,也在情理之中。
“恒大在南北两地各设产业基地可能是考虑到市场需求,不排除其会在其他地区同样建立生产基地的可能。”上述人士进一步指出。
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中心主任纪雪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地方政府都会积极争取整车企业项目,因为此类项目可给当地带来足够的经济产值,有助增加就业、税收等。从恒大角度来讲,考虑到其物流、生产以及市场需求,南北布局更为合理。
“在生产条件上,沈阳当地有可能给出一些优惠政策。同时,东北地区也是我国重要的汽车产业基地,如宝马就在沈阳建厂,一汽集团也在东北有布局,当地具备一定的产业、人工基础。而且在东北建立生产基地,成本要比在东部沿海地区更低。”纪雪洪指出。
跨界造车考验资源整合能力
面对恒大的“砸钱”模式,有人担忧,尽管恒大资金实力雄厚,但由于其没有新能源汽车产业基础,如何运营、如何将并购的资源整合利用,将会是不小的挑战。
“没钱是不行的,但有钱也不一定能成功。”业内人士解释,汽车产业本就属于重资产行业,挑战是普遍存在的。
纪雪洪表示,跨界企业进入新行业,无论是领导层的搭建还是战略的实施,都要从头起步,在此过程中不能出现决策性失误。同时,恒大还面临着新能源汽车竞争力较传统汽车弱、消费者认知不足等行业共性难题。
“从恒大过去在房产、足球等方面的投资来看,其商业运营比较成功,这说明恒大的经营能力和跨界能力较强。”纪雪洪说,“敢于投入这么多资金,企业肯定是做足了准备,不会打无准备之仗。恒大团队在整合资源和战略判断等方面很有优势。”
业内人士表示,类似恒大这样有资本实力的企业进入新能源汽车行业,有助推动产业更快发展。但打造品牌、市场体系等都是长期的过程,“造车新势力”还是要脚踏实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