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8年12月24日 星期一

心中藏诗画,花甲亦少年

■茹喜斌 《 中国能源报 》( 2018年12月24日   第 24 版)

  我的书桌上,至今收藏着一套北京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上下两册《唐诗选注》。那是36年前,购于湖南郴州的“至宝”。

  郴州是座山青水秀的城市,当时我在湖南地质五队子弟学校任教,居于小镇栖风渡,学校就在栖风河畔。河中常有轻舟飘过,对岸山上满是茶园野花,学校旁边是青竹、苍松,环境十分适宜读诗。天上的云朵,河底的卵石,山上的桃花,雨中的飞燕,仿佛都出自一首首唐诗的字里行间,令人醉入幽幽的遐想。

  喜欢唐诗,源于父亲。他教我的第一首唐诗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继而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再而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唐诗如同种子,早已埋进幼时的心田。但“文革”时家中藏书均被烧毁,我只好到处抄写唐诗,那心情如同荒漠中寻找绿洲,大旱时盼着甘霖。所以,当买到这套《唐诗选注》时,真是如获至宝,若有朋友借阅时,竟然会隐隐地“惦念”。

  翻阅《唐诗选注》,心底总会生出些迷人的画幅来:春风吹又生的小草、红豆生南国的鲜艳、白鹭上青天的阔远、野渡舟自横的静美、独钓寒江雪的悠然,以及大漠孤烟直的苍茫……诗中的花草鸟鸣折射着人生的曲折繁复,风霜雨雪抒发着生命的澎湃激情,河流泉溪弹奏着世间的悲歌愁绪。读诗如同和诗人面唔,如同走进了波澜壮阔的漠野平川、江河湖海。

  买书那年,我刚满24岁,如今已是花甲,但热爱唐诗依然如初。书中的圈圈点点、红字蓝墨,都是我的感悟。几十年来,我将这些感悟写成了几十篇散文,有评者称之为唐诗意境散文,入选多种选集,或成学生试题,亦算欣慰。只是我已两鬓斑白,回首往昔时,不免生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失落和迷惘。但唐诗又让我释然,“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吾羡老翁居处幽,吾爱老翁无所求”“从容养余日,取乐于桑榆”。我又明白,洗尽铅华时,留下的就是超然的心态,花开花落,云卷云舒,起伏坎坷,难以幸免。于是彻悟,一心想在这喧闹的世事中守住一方宁静,一份淡泊。

  抚摸书页,仿佛在抚摸我的履痕。书页已发黄,如同经霜的树叶,但我心境依然青翠,依然有“行舟绿水前”的惬意,依然有“一片冰心在玉壶”的晶莹,依然有“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情……

  与《唐诗选注》相伴的几十年中,我也在选注自己,优点和不足、成功和失败,都是我对人生的注释。

  “独坐敬亭山,相看两不厌”。我读唐诗,唐诗也在读我。我相信,只要心中藏有诗画,即使花甲也有少年风发。我更相信,这套书籍,能让我拥有芬芳的岁月、诗意的眼光和灵魂,也能让我的人生一直充盈着诗意和浪漫。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平顶山市煤田地质四队)

母亲卖碗饦
冬至喝碗羊肉汤
温暖的织布机
心中藏诗画,花甲亦少年
感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