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贴士
渡槽是一种输送渠道跨越河渠、溪谷、洼地和道路的架空水槽,也叫“河上河”,主要用于灌溉输水、排洪、排沙等。
从广东东深供水改造工程樟洋渡槽起步,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以下简称“葛洲坝集团”)先后承建了南水北调漕河渡槽、沙河渡槽、湍河渡槽,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孟楼渡槽等一系列标志性工程,不断刷新行业纪录,将“生命之源”送向远方。
开拓市场树品牌
2001年,葛洲坝集团承接首个渡槽项目——樟洋渡槽。该项目是广东东深供水改造工程沿线三大渡槽之一,其中涉及的大直径端承式钻孔、人工挖孔桩、空心薄壳墩、大跨度U型薄壳槽、后张法环向预应力等均为世界水工前沿技术,是当时国内科技含量最高、工艺最复杂的引水工程。
初入渡槽领域,面对“难啃的骨头”——没有成熟的施工技术人员、没有经验可供借鉴,葛洲坝集团一切从零开始。
“从零开始,才能有新天地”,时任项目经理贾志营给项目部成员鼓劲,“学习、创新,就是我们突破零的工具。”葛洲坝集团“摸着石头过河”,聚合力、补短板、强能力,逐一攻克难关。
面对渡槽伸缩缝处理的难题,项目部组织多次讨论,结合箱涵施工经验,最终拿出了技术方案,实现了“滴水不漏”。
取得突破之后的葛洲坝建设者乘势而上,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大胆实践,采用单孔薄壁混凝土施工技术,较好地解决了混凝土体积增加的问题,首次运用工程全线自动化控制系统,采取移动模架等新工艺,使东深供水改造工程的施工技术水平整体攀升,项目提前竣工,并荣获“鲁班奖” “广东省科技进步特等奖” 等荣誉。
攻坚克难勇创新
在南水北调中线渡槽工程建设中,葛洲坝集团独家承建了漕河渡槽、湍河渡槽,参建了沙河渡槽。如今,南水北调工程中线已全面通水,清澈的长江水穿越黄河,惠及着沿线京津冀鲁豫等地区的群众。
漕河渡槽过水能力、单跨长度均创造了全国之最,在行业内首次采用 “三联一槽”的独特结构,槽身需要承受来自纵、横、竖三向的应力,施工难度极高。
面对三向预应力结构的难题,葛洲坝集团成立科研小组,开展技术攻关,与生产厂家一道,联合研发出“渡槽专用千斤顶”,成功解决了小空间、大吨位预应力张拉问题,并实践摸索出一套完整的三向预应力施工工艺,较好地克服了结构件受力不均衡易生产裂隙的现象,填补了国内空白,并成功申报国家多项科技专利。
在规模、综合流量、跨度、重量、总长度等指标均排名世界第一的沙河渡槽工程中,葛洲坝建设者又遇到了新的挑战——“槽上运槽”:1200吨的槽身和运槽车叠加,重量达1500吨,但承重的槽体最薄处只有35厘米。两个单片渡槽摞在一起足有6层楼那么高,加上架槽机,整个高度将近8层楼高。
面对“槽上运槽”这一关键技术,葛洲坝集团再次集众智、汇众力,反复试验验证,最终采用预制梁式渡槽提、运、架机械一体化技术方案,创造了国际水利行业大流量渡槽设计及施工的奇迹。其大吨位提槽机、运槽车、架槽机配套、流水线作业的施工工艺研究,对高速铁路、客运铁路及大规模桥梁机械一体化施工也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湍河渡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U形渡槽。葛洲坝集团项目部提出三台造槽机阶梯状布置、造槽机轨道平整度改造、造槽机模板变型修复等一系列技术革新措施,解决了造槽机变形不同步、预应力单项张拉等诸多技术难题,单榀槽身施工周期从50多天缩短至35天,为工程顺利推进赢得了宝贵的时间。该项目申报的《特大U型渡槽DZ40/1600型造槽机综合安装技术研究与应用》技术创新成果,获得2017年安装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一次次攻坚克难,一次次勇于创新,一次次技术突破,葛洲坝集团成功掌握了特大型输水渡槽施工核心技术,目前在该领域已处于领先地位,具有较强的核心竞争力。
技术引领再跨越
近日,由葛洲坝集团承建的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孟楼渡槽主体工程完工。远远望去,犹如一条“玉腰带”,镶嵌在翠绿的麦田中,系在鄂北大地上。
孟楼渡槽全长4.99公里,由164榀预制渡槽构成,单榀渡槽长30米,重1200吨,架设最大高度达21米,是目前国内乃至世界上最长的预应力渡槽,也是单跨过水断面、单跨重量最大的多肋矩形预制输水渡槽。
建设过程中,葛洲坝集团项目部创新采用渡槽建模和钢筋笼绑扎同时施工的方法,大大节省了工期。槽身整体蒸汽养护装置的使用,不仅避免了裂纹的出现,还节约了大量养护成本。同时,项目部专门组建创新小组,钻研各种新工艺、新方法,仅这一渡槽项目,就申请专利17项、授权专利10项,获水利行业工法1项,部分施工工艺标准超过国际标准。
除此之外,葛洲坝集团承建的海南南渡江引水工程中西部供水线路渡槽、海南红岭灌区工程重兴分干渠项目1号渡槽等工程,均已全线贯通。
跬步正积,以图千里。从无到有,从技术空白到领先世界,葛洲坝建设者用锐意进取、永不止步的奋斗精神,源源不断地将“生命之源”送向远方,造福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