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8年12月10日 星期一

可再生能源配额制三征意见(能源舆情观察)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赵丽媛 《 中国能源报 》( 2018年12月10日   第 09 版)

图一

  2018年11月,国家能源局第三次就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制征求意见,可再生能源配额考核拟于2019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引发业内持续热议;国家发改委发文鼓励支持煤电企业签订2年及以上量价齐全的中长期合同,铁腕稳煤价获得舆论关注;“三桶油”天然气管网在天津实现互联互通,全国“一张网”指日可待;中核集团召开改革开放40周年发布会,多角度回应社会关切,相关核电话题显著升温。

  数读能源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通过梳理11月能源行业十大话题、能源领域精彩言论、热门能源企业以及新近出台的能源行业新规新政,解读当前能源舆情热点。

  11月能源行业媒体报道高频词示意图(见图一)

  11月能源行业的媒体报道高频词云显示,福建东港石化碳九泄漏事故、中国“人造太阳”首次实现1亿度运行、国内成品油价“三连跌”、可再生能源配额制第三次征求意见等成为舆论关注焦点。同时,能源央企积极参与进口博览会、2019年起取消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等装备免税政策等也拥有较高的话题热度。此外,本月能源领域人事变动也成为一大关注热点,章建华调任国家能源局局长、舒印彪履新中国华能董事长、江毅出任国家电投总经理等均吸引媒体聚焦。

  行业热点事件传播解析

  可再生能源配额制第三版征求意见稿引热议

  11月15日,国家能源局综合司下发征求《关于实行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制的通知》意见的函,这是继今年3月、9月之后,配额制第三次征求意见。根据规定,可再生能源配额考核拟于2019年1月1日起正式进行,2019年度配额指标将于2019年第一季度另行发布。酝酿已久的配额制政策落地在即,引发业内持续热议。

  文件明确各主体的责任和义务,舆论肯定其保障新能源行业健康发展。此次征求意见稿的主要内容包括对电力消费设定可再生能源配额,按省级行政区域确定配额指标,各省级人民政府应承担配额落实的责任,售电企业和电力用户应协同承担配额义务,电网企业应承担经营区配额实施责任,电力交易机构应做好配额实施与电力交易衔接等。申万宏源指出,配额制的出台将为新能源发展增添一大驱动力,从地方政府、电网公司的角度,形成新能源发电量、输电量的考核压力,从而鼓励新能源的发展。不过,《证券日报》援引部分业内观点认为,各省按年度制定配额,并无远大目标,相对较保守。

  首提激励性指标获关注,旨在鼓励各省超额完成目标。文件首次提出“对各省级行政区域规定的应达到的最低可再生能源比重指标为约束性指标,按超过约束性指标10%确定激励性指标”,《上海证券报》《中国能源报》等媒体均注意到这一新“动作”。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心副主任陶冶解释称,激励政策的初衷是希望大家更好地完成指标。中国新能源电力投融资联盟秘书长彭澎认为,激励性指标的出现是一大亮点,对各方有一定的激励作用。国盛证券、浙商证券等机构也表示,奖励机制和激励性指标的设立有望鼓励具备条件的省份自行确定更高的可再生能源比重指标,超额完成消纳目标。

  取消“配额补偿金”,解读认为其不代表处罚弱化。惩罚措施方面,上一版征求意见稿曾提出,未完成配额考核的,要收取配额补偿金,并制定了严格的考核细则。这一版则对未完成配额的市场主体不再明确罚款的核算办法,而是改为“依法依规予以处罚,将其列入不良信用记录,予以联合惩戒”。陶冶表示,不罚款不是没有经济上的惩罚,联合惩戒不代表处罚弱化,反而是加强了考核力度。国家发改委正牵头建立电力市场信用评估系统,没有完成配额就是严重失信的表现,必然带来经济上的损失和相应惩罚。

  交易机制简化,配额制结合绿证,被指有望缓解消纳和补贴两大痛点。此次征求意见稿采用了现有绿证,同时直接考核实际消纳电量,解决了上一版中两种“绿证”并存加大管理难度的问题。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袁家海提出,可再生能源交易机制较此前两版更为简化,更加突出政策出台初衷,选择了现实中更加可行的路径,降低了各方阻力。业内普遍认为,第三版征求意见稿将有助于盘活现有绿证市场,给补贴缺口带来补充。微信公众号“光伏时代”指出,以绿证交易替代部分补贴,缓解了补贴资金压力,也为发电企业提供通过市场化交易手段快速回笼资金的方式。

  风电、光伏行业认为配额制利好行业发展。此次征求意见稿发布,不少风电、光伏企业均表示,可再生能源配额制落地将给行业带来利好。具体来看,从完全的处罚变为奖优罚劣相结合,责任主体完成配额的动力将更大,业内预估电网公司会放宽可再生能源的准入门槛;此外,随着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风电、光伏发电企业将拥有更多的市场交易话语权,收购价格提高或将成为大概率事件。

  此外,对于征求意见稿中部分未详细规定的细节,舆论希望后续出台相应实施细则和配套政策予以进一步明确。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制度落地在即,如何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规范可再生能源电力市场乱象,推动可再生能源行业健康发展,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业内拭目以待。(文/徐丽萍)

  国家发改委鼓励签订煤炭中长期合同

  近日,受部分地区煤价大幅上涨影响,煤电企业再现大规模亏损,经营形势严峻。在这一舆情氛围中,国家发改委于11月30日下发《关于做好2019年煤炭中长期合同签订履行有关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鼓励支持煤电企业更多签订2年及以上量价齐全的中长期合同,力求缓解市场煤价波动,充分发挥煤炭中长期合同的“压舱石”作用。《通知》一经发布便获得舆论广泛关注,其中细节也吸引媒体作出解读。

  首先,明确鼓励支持更多签订2年及以上中长期合同成为核心焦点。与2018年相比,《通知》强调“早签、多签、签实中长期合同”,“明确鼓励支持更多签订2年及以上量价齐全的中长期合同”,上述两项内容也成为舆论关注的重点。《21世纪经济报道》刊文分析,《通知》更加鼓励延长合同期限,由2018年的1年期提高至鼓励签订2年及以上量价齐全的中长期合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稳定煤价,缓解下游火电企业经营困境。《每日经济新闻》在关注上述变化之余,还注意到《通知》对于履约率方面的规定,提出全年中长期合同履约率应不低于90%的要求,并同时强调了执行的均衡性。

  其次,明确季度、月度长协以及外购煤长协定价获得一定关注。在定价机制方面,《通知》规定“煤电双方还将继续参照以往‘基准价+浮动价’定价机制,协商确定中长期合同价格”。微信公众号“中国能源报”等还对其明确下水煤合同与铁路直达煤合同的浮动价确定方法这一变化予以关注,《上海证券报》认为此举进一步明确了“稳价格”的方向。值得注意的是,《通知》新增了对季度、月度长协及外购煤长协定价机制的要求。易煤研究院研究员张飞龙表示,今年中长期合同谈判通知整体在市场预期内,但规定也有所细化。“季度、月度及外购煤长协定价机制,原则上要保持在绿色区间以内(即500元-570元/吨);外购煤长协,如因采购成本较高的,价格应不超过黄色区间上限(即不超600元/吨)”。有观点期待上述指导价能为火电企业减负,但申万宏源煤炭行业分析师孟祥文对上述指导价的执行情况表示出一定担忧,并举例指出,2018年6月发改委发文要求月度长协不可超过600元/吨,但是煤企并未执行。

  再次,稳煤价效力承载高度期待,煤电博弈隐忧仍存在。结合《通知》发布背景来看,市场煤价出现波动的形势下,中长期合同对稳定供需关系和煤炭价格发挥了重要的“压舱石”作用,得到产运需企业和社会各方的高度认可。因此,需进一步推进2019年中长期合同的签订履行,以巩固提升近年来取得的成果,其稳煤价效力受到各方高度期待。金联创煤炭分析师毕方静表示,《通知》促进中长期合同的签订,将有效减少囤货哄抬煤价事件的发生。

  但与此同时,伴随各地2019年度电煤采购合同陆续开始签订,煤电双方的博弈同样引发舆论探讨。《21世纪经济报道》就在文章中呈现了业内人士的担忧情绪,有观点预测在签订下一年度中长期合同时,煤电双方的博弈会加剧,电企方面会想方设法多采购长协煤,从而打压市场价格;而煤企则尽量变相降低长协煤投放量,抬高市场价格。(文/邱林)

  热门企业聚焦

  “三桶油”天然气管网实现互通 全国“一张网”获期待

  近日,中国石油大港油田滨海分输站与中国石化LNG互联互通工程正式投运;同时,该分输站与中国海油LNG互联互通工程也已完成天然气置换。“三桶油”天然气管网在天津滨海新区实现互联互通。

  “大港油田滨海分输站与中国石化、中国海油互联互通工程”是国家发改委“2018年天然气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重点工程”的重要项目之一。大港油田滨海分输站与中国石化南港阀组间互联互通工程,管道全长2.8公里,设计日输气能力2000万立方米。11月9日,滨海分输站接收中国石化LNG来气,与中石油管道实现互通,平均单日输气量达到500多万立方米。大港油田滨海分输站与中国海油蒙西管道一期工程互联互通工程,管道全长3.2公里,设计日输气能力3000万立方米。11月15日,滨海分输站已经完成与中国海油LNG工程互联互通段管道的天然气置换,近期将升压检测达到正式投运条件,投产后预计可为京津冀地区日均增供400万立方米输气量。

  《经济日报》《证券日报》等媒体援引中国石油相关人士观点称,天然气互联互通项目全面建成后,将真正实现“三桶油”的管道互联、资源互通,增强资源调配灵活性,有效破解天然气基础设施输送瓶颈,在保障京津冀乃至整个华北地区冬季天然气供应中作用重大。另外,《中国石化》杂志也曾在肯定其民生效益的基础上,提出其具备一定的环境和经济效益,认为其利于“首都经济圈”治理生态环境、优化营商环境。

  2017年冬季,北方部分地区天然气供应紧张,暴露出天然气产、供、储、销等环节存在的关键问题。在这一舆情背景下,国家发改委等相关方面对天然气管道设施建设、互联互通尤为重视。2018年2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加快推进2018年天然气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重点工程有关事项的通知》;全国两会期间,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表态要在今年尽快通过管网建设、“南气北上”等,实现全国天然气“一张网”;5月,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统筹规划做好储气设施建设运行的通知》,要求“三桶油”签订协议、落实天然气互联互通,并在保供期间互相开放资源;8月,国家发改委就《油气管网设施公平开放监管办法》公开征求意见,文件提出国家鼓励和支持油气管网设施互联互通和公平接入,逐步实现油气资源在不同管网设施间的灵活调配。

  “华尔街见闻”曾断言,相比备受关注的国家油气管道的组建,互联互通才是应对今冬供应紧张最有效的手段;互联互通是真正意义实现接收站管网设施向第三方公开开放的前提。今年国家政策推动天然气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力度也是有史以来最强的。中国石化相关专业人士也曾表示,全国天然气管道“一张网”已初步形成,但想要完全实现全国天然气管道“一张网”,除了大力推进基础设施投建之外,迅速完成管道的互联互通成为最重要的抓手之一。

  按照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有关要求,“三桶油”通力合作,切实推进天然气供应体系建设。此次“三桶油”天然气管网在天津滨海新区实现互联互通,成为其合力突破管输与调运瓶颈的一个典例。据悉,中国石化的济青线胶州站与中国石油泰青威管线将于2019年实现互联互通,中国石化华北地区管网将与川气东送管网、中国石油中俄东线以及中石油陕京线实现互联互通。在未来舆论场中,“三桶油”天然气管网互联互通仍不乏新动态、新议题,将再度成为行业和社会关注的热点,也助力“三桶油”不断巩固其切实履行央企社会责任的良好舆论形象。

  中核重组后首度直面媒体 回应社会关切

  11月15日,中核集团召开改革开放40周年新闻发布会。作为重组后的新中核集团召开的首场正式发布会,受到媒体高度关注,相关报道逾300篇。“华龙一号”首堆建设情况、核技术应用产业发展、核能全产业链“走出去”、薪酬制度改革、资产证券化等成为热点舆情议题。

  核技术创新与发展成为中央媒体与行业媒体聚焦的重点内容,其报道覆盖了核技术自主研发与产业应用、核电站建设、核电“走出去”等诸多方面。《经济日报》对中核集团的自主创新成就予以肯定,称赞我国核电技术实现从“引进大亚湾核电站时80%依靠国外技术”到“‘华龙一号’时期国产化率达到80%”的华丽转身,三四代技术跻身世界前列。界面新闻网等媒体着重围绕“华龙一号”首堆建设情况发布报道。2019年是“华龙一号”首堆建设的关键之年,将由设备安装转为调试阶段;其中,福清核电5号机组有望在2020年建成。新华社尤为关注核技术应用产业,在报道中对核技术在医疗、生物、农业、环保等领域的应用作出介绍。

  在近两年新核电机组批复紧缩的语境下,核电新建项目情况牵动行业视线,《中国能源报》等媒体获悉,中核集团的辽宁徐大堡、福建漳州、浙江三门二期等核电厂址都已具备相关条件,静待国家核准开工。同时,核电“走出去”作为打造国家名片的重要动作,中核集团以“一带一路”为主要方向,推进核能全产业链“走出去”,也引发央视、中新社等媒体报道。

  此外,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建设也吸引了部分媒体的注意力。据悉,中核集团将改革薪酬制度,提高科研人员薪酬待遇,“要让承担重大科技军工任务的科学家拿高工资”,《科技日报》、中国网等媒体均对此示以积极期待。企业经营方面,《经济参考报》重点呈现了中核集团打造军民融合的核工业国资投资公司的发展定位。经济观察网、证券日报网等财经媒体则对其混合所有制改革、资产证券化进度表现强烈关注;其中,资产证券率力达80%的目标成为报道的重点。

  精彩言论

  国家能源集团总经理凌文:

  希望到2050年,氢在我国终端能源体系占比达到10%,其中4.5%应用在交通,3.5%在化工,1%在建筑,成为我国能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2018中国能源研究会年会”上演讲表示)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石油勘探

  开发研究院副院长邹才能:

  需设定油气“安全消费峰值”预警天花板,建立油气对外依存度限制在“两个70%”左右天花板机制,以保障国家能源战略安全。

  (在11月22日举行的2018上海能源创新论坛上建言)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

  当前正处于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为使整个产业有稳定的发展预期,建议尽早明确禁售燃油车时间表。

  (在11月9日举行的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上表示)

  国家能源局电力司司长黄学农:

  我国煤电行业近年来大力推行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截至2017年末,达到超低排放限值的煤电机组已达7亿千瓦,占全部煤电机组的71%;累计完成煤电机组节能改造6.04亿千瓦,已完成到2020年改造任务的96%。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清洁煤电供应体系。

  (在2018中国电煤高端论坛上表示)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副司长梁志鹏:

  生物质能利用具有双重环保效益,相比较于其他可再生能源,生物质能利用具有多重意义,不管是应对气候变化,还是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亦或增加能源资源供应,都非常重要。

  (在11月28日召开的生物质能清洁利用国际研讨会上表示)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

  可再生能源中心研究员时璟丽:

  今年风电预计要新增600亿元的补贴缺口。

  (在2018全国大型风能设备行业年会暨产业发展论坛上表示)

可再生能源配额制三征意见(能源舆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