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8年12月10日 星期一

第24届气候变化大会在波兰开幕

继2015年之后最关键的一届气候大会,将推动《巴黎协定》进入落地阶段

■本报记者 朱妍 《 中国能源报 》( 2018年12月10日   第 05 版)

  12月2日,第24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4)在波兰城市卡托维兹拉开帷幕.来自近200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将在为期2周的时间里,围绕气候治理议题展开磋商。而为确保《巴黎协定》可在2020年顺利落地,各项议题的首要目标,就是完成协议实施细则的最终谈判。也正因此,COP24被认为是继2015年巴黎大会之后,应对气候变化进程中最关键的一次会议。

  “气候变化比我们想象中来得还要快,在一切都变得太迟之前,我们必须加紧行动。对于很多地区、人们甚至是国家来说,这已是生与死的问题。”开幕现场,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直言,“卡托维兹不能承受失败”。

  紧迫形势之下,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应抓住哪些重点?又有哪些关键的影响因素?会议之外,多位业内人士向记者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焦点一:减煤

  目前仍是困扰多国的重中之重

  作为波兰第十大城市,卡托维兹承担着该国90%以上的煤炭生产,因此带来的环境问题十分突出。记者了解到,与“东道主”有着类似困扰的国家不在少数。

  “大家总感觉韩国不喜欢用煤,事实并非如此。”韩国气候解决方案组织主任朴智慧指出,截至2017年,韩国燃煤发电比例已达43%,因空气污染严重,公众对煤炭的印象持续恶化。“反对新建燃煤电厂的声音越来越高,有地区还发生了大规模抗议活动,政府减煤目标却一直不够明朗。”

  朴智慧表示,韩国目前有61个在运燃煤机组、7个在建机组,针对何时去煤、如何减煤等,政府暂无详细的目标与计划。“我们也在与政府积极沟通,希望通过缩短电厂法定寿命、实施有序关停等方式,推进去煤化工作。”

  在印尼,更多困扰来自于减煤后的替代工作。“2017年,印尼煤炭消费在一次能源消费中占30.33%,出口比例约为64%。我们计划到2050年将煤炭消费比重降至25%,同时逐步减少出口,直至2046年停止煤炭出口。”印尼能源委员会会员阿巴迪·珀尔诺莫介绍。

  目标虽然明确,但阿巴迪·珀尔诺莫坦言,实施并非易事。“在此过程中,我们要逐步用可再生能源替代煤炭消费的缺口。但印尼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水平依然较低,2017年消费比重甚至不足7%。为实现替代目标,目前仍需注入大量投资。”

  如何进行合理替代,也得到德国气候、环境与自然资源项目主任亚历山大·费舍尔的关注。他表示,1992年开始,德国就持续关注气候大会。“我们对气候变化工作非常投入,比如2015-2016年,温室气体排放减少近26%。但要转变对煤炭的依赖,的确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减煤的同时,我们也要采取相应措施,提供大家能够支付得起的替代能源,保证能源密集型产业稳定运转。”

  焦点二:资金

  直接影响气候谈判进程的关键

  如果说减煤只是困扰部分国家的问题,资金则是直接影响所有参与成员的关键所在。甚至在历届气候变化大会上,资金问题都是分歧最大的焦点。

  “资金问题始终是气候变化谈判中的核心问题,实际上,它也是影响到发展中国家能不能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更多努力、更大贡献的核心问题。但在资金透明度问题上,发达国家又采取了不同标准,给谈判带来一些阻碍。”此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就提出,希望发达国家能提供充分有效的资金支持、提供更加详细的信息,对发展中国家关心的资金方面议题给予积极、建设性的回应,“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顺利推动卡托维兹会议谈判”。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也在会前指出,COP24之行的期待之一就是妥善解决资金问题。“哥本哈根会议上已明确要求,2020年之前,发达国家每年要为发展中国家提供1000亿美金的资金支持。我们希望发达国家率先减排,对资金落实情况也要盘点检查,为2020年之后进一步落实《巴黎协定》、实现应对气候变化的长期目标奠定一个好的基础。”

  记者从生态环境部进一步获悉,就在COP24开幕当日,世界银行首席执行官格奥尔基耶娃已宣布,计划在2021-2025年投资2000亿美元支持气候行动,其中世界银行出资1000亿美元、动员私营资金1000亿美元。

  不过尽管开局可喜,仍有业内人士对此“打了个问号”。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向记者坦言,其实从2009年开始,资金问题就迟迟未能得到有效解决。按照《巴黎协定》的要求,1000亿美元只是最低标准,为更好帮助发展中国家减缓气候问题,2020年后资金支持应逐步加重。“届时,承诺能否兑现、参照何种标准等问题,仍待进一步明确。”

  焦点三:清洁技术

  中国市场空间有望超20万亿

  在多位受访者口中,影响下一步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重点,还有“清洁技术”。

  “作为主管部门,我们希望通过不同方式、渠道,了解更多新技术及其应用情况,比如高效的新能源技术、污染源监测技术等。通过这些新技术,才能实现更高效的社会生产,以更低消耗、更少排放,来满足生产消费和社会运转的需求。”北京市生态环境局科技和国际合作处处长明登历告诉记者。

  亚历山大·费舍尔也称,技术发展是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支撑,“我们需要通过技术的创新和突破,帮助解决经济发展和气候变化以及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伴随需求不断增长,清洁技术的发展方向何在?在中关村创蓝清洁空气产业联盟主任解洪兴看来,中国正是最大的潜在市场。

  “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国家明确的7个战略新兴产业中,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新材料及高端装备等4个产业,都与清洁技术紧密相关。到2030年,中国的清洁技术市场空间有望达到20万亿元。”解洪兴向记者举例称,在发展空间最大的交通领域,新能源汽车将占据主导。根据预测,2018-2030年,新能源乘用车和大中型客车带来的市场空间或达13.9万亿元。又如在燃煤污染防治方面,预计到2030年,我国煤炭消费比重将由2012年的68.5%降到45%以下,完成1.32亿千瓦的燃煤机组的超低排放改造,以及4亿吨散煤的清洁能源替代,由此催生1.2万亿元以上市场空间。

  这一说法,也得到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姜克隽的赞同。“要实现到2020年,将全球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的目标,我们需要大量技术作为支撑。但也要看到,诸如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等技术,目前在我国发展仍相对偏弱,或者说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欧佩克走向边缘化已不可避免
资讯
关注
第24届气候变化大会在波兰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