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中国能源报 2018年11月26日 星期一

今儿的绿

■陈清辉 《 中国能源报 》( 2018年11月26日   第 24 版)

  深秋的清晨,坐车上班,透过车窗远望,田野里种下不久的小麦,偷偷拱出地面,大地似披上崭新的绿衣。这新的、嫩的、充满着无限希翼的绿,愉悦着我的眼睛……看着、望着,不由地陷入沉思。

  播种麦子前,土地是要翻一遍的。因使用的工具不同,叫法也不同,用铁锨翻地叫掘地,用铁犁翻地叫犁地。

  记得小时候,同样是这样的一个季节,清冷的早晨,母亲要去生产队里上工,不放心我一个人在家里,便带上我,拿上铁锨,和同一个生产队的婶婶大娘们去田里掘地。在生产队长的带领下,母亲和婶婶大娘们一字排开,双手紧握锨把,单脚用力踩锨头,铁锨插在田地里,双臂用力一抬,泥土便顺着铁锨翻过来,新鲜泥土的芬芳扑面而来。不时翻出的蠕动的蚯蚓和田埂上蹦跶的蚂蚱、地里的枯草枝叶,都成为我的玩伴。

  母亲和婶婶大娘们,用每日的辛勤劳作,耕耘着脚下的土地,她们脚下的锨头,经过与土地的千万次亲密接触,变得铮亮铮亮,成了我心中最深的记忆。

  六七岁时,到了上学的年纪。村里大喇叭里播放最多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国家开始改革开放了,农村开始了家庭联产承包制。大人们更忙碌了,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家里也陆陆续续养起了牲畜。到了深秋,恰逢小麦播种的季节,父亲便套上牛,一手扶着犁耙,一手挥着鞭子,鞭子在空中轻轻一甩,发出清脆的回响,耕牛便稳稳当当地向前走,父亲用力摁着犁耙跟在后,脚下的泥土翻卷而起,身后留下一条笔直的小沟……

  十五六岁时,家里添置了三轮车,家里的牛棚也改成了车棚。大哥和我在城里读书,勤劳的二哥、二嫂成了家中的主劳力。秋收春播的日子里,二哥驾驶着三轮车,二嫂坐在车上,身边放着化肥袋子,三轮车后安装了好几个犁头的犁耙。三轮车在二哥的操作下欢快地哒哒地往前跑,二嫂灵巧的双手飞快地舞着,将化肥均匀地撒在田里。犁耙后面,是翻过的一片松软平整的新土,在阳光的照耀下泛着光。化肥被深深地盖在新土下面,为来年的丰收积蓄了充足的能量。

  后来,三轮车被四轮车代替,不过不是用来耕地的,而是二哥搞副业用。二嫂说,耕地都用螺旋耕了,螺旋耕“长”什么样,我绞尽脑汁也想不出来。二嫂说,螺旋耕能把耕地、撒化肥、播麦种的活一起搞定。“机器轰隆隆地开过,就能静静地等待小麦发芽吐绿了。”

  我和大哥在城市里工作久了,对农田耕种的方式越来越不熟悉,日子一天天变好,农用机械越来越现代化,田里收玉米时,秸秆直接返田,翻地播种的活也就一块完成了,简单麻利,省事得很。田地里的农用机械都怎么操作,我顾不上去了解,我的头脑也想象不出现代化的种田方式。

  改革开放四十年了,我从一个孩童变为饱经历练的中年人,与这个时代的人们一起亲身经历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和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家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内心迸发出自信和自豪,幸福指数如同眼前田野中生机勃发的片片新绿,蹭、蹭、蹭地往上长!

  “西园渐绿相思意”的前半句是“乍暖还寒梅花落”。诗人把绿和相思联系起来,我看到眼前的绿,一副欣欣向荣的景象,心里不由生出几分抚今思昔、感慨国家日新月异的情愫。

  (作者供职于国电聊城发电有限公司)

故乡的桥
秋日
今儿的绿
细辨多字词(二)(杂谈文字功)
雨后草原